在现代小说中被称为位面之子(宇宙之子,天选之子的意思)的刘秀,本人可以说是英明神武,才能出众,好运不断。他从起兵到平灭各路农民军,建立东汉的过程中,身边有一大帮优秀的人才为刘秀披荆斩棘,征战天下。正是在这些人的帮助下,刘助建立了东汉。
在帮助刘秀开国的优秀将领中,有二十八个比较战功卓著的人,后来在汉明帝永平三年(公元60年),设云台阁以祭祀,这28人被后人称为云台二十八将。
这二十八人中,最能打的可能就是排名第三位的贾复了,史书上说,贾复本来是文人出身,但却是以勇力出名。
贾复少年时学习很好,通晓《尚书》,常有独到的见解。老师很欣赏他,曾私下说他有将相之才。
新朝末年各地农民军纷纷起义,贾复当时也拉拢了几百人,占山为王,自称将军。
但他感觉自己的势力太弱,所以决定归附当时最大的势力刘玄,贾复先是归附汉中王刘嘉(此时是刘玄手下的一个大将)。
不久后,贾复看到刘玄的更始政权,内部混乱,判断其终不长久,于是劝刘嘉脱离更始帝刘玄自立。
但刘嘉宅心仁厚,不忍心背叛刘玄。但自己也是深知更始政权不会长久,为了自己的贾复的前途,他决定先把贾复推荐给刘秀。刘嘉小时候父母双亡,跟着刘秀的父亲生活,所以刘嘉和刘秀的关系就像亲兄弟一样,很说得上话。
于是刘嘉写信给刘秀,将贾复推荐给当时正在宣抚河北的刘秀。
贾复找到刘秀后,刘秀也是听说过贾复的事情,对贾复非常欣赏,任命贾复为破虏将军。
跟随刘秀后,贾复的辉煌人生开始了,贾复虽是文人出身,但指挥作战能力并没有太多的体现,相反的,他成名的能力是赤膊上阵,率军冲锋。经常是战斗打响,身先士卒,冲入敌营,所向披靡,士兵都佩服贾复的神勇。
也正是因为贾复太过于拼命,刘秀一般情况下都是让贾复做自己的保卫工作,并不让他亲临前线,只有一些特别难打的仗,才会派贾复上阵。
有一次,贾复在冲锋陷阵时,不慎被敌人刺伤,受了重伤,生命垂危,形势危急。
刘秀大惊,除了命令太医用最好的药为贾复疗伤外,同时为了表彰贾复的功劳,让贾复无后顾之忧,刘秀对部下说:「 ”我听说贾复的妻子怀孕了,我现在要做一个决定,如果生了女儿,我让儿子娶他,如果生了儿子,我让女儿嫁给他。不让他为妻子儿女担心!”
《后汉书·贾复传》:闻其妇有孕,生女邪,我子娶之,生男邪,我女嫁之,不令其忧妻子也。
刘秀之前有没有过指腹为婚的事情,我们不得而知。但刘秀为表彰贾复,提出的指腹为婚是我国历史上有明确史料记载的最早的指腹为婚的行为。
虽然这个指腹为婚的事情,在后世传开并延续了2000年之久,但当时的刘秀却失信了。因为在史料中,我们并没有找到刘秀指腹为婚的后续嫁女行动。
贾复当时虽身受重伤,但并没有死,留下来养了几个月后,伤病痊愈了。然后又追上了刘秀,继续在刘秀帐下效命。
后来刘秀一统东汉帝国,封贾复为胶东侯。
贾复后来有四个儿子,史书中并没有记载其娶公主的事情。如有娶公主这样的事,一般的史书上都会记载的。而史书中也没有贾复有女儿的记载,当然,也就没有嫁刘秀儿子的可能了。
而刘秀呢,共有10个儿子5个女儿,史料记载中,刘秀的儿子没有娶贾复女儿的记录。而刘秀的五个女儿,也是因为政治因素,分别嫁给乡侯太仆梁松,显然是为了拉拢梁松父梁统,二女儿嫁大鸿胪窦固,此人为刘秀大司空窦融之侄,三女儿嫁驸马都尉韩光,仅有此人未记载家族是什么情况。四女儿嫁安侯长乐少府郭璜,这可是刘秀第一任皇后郭圣通的侄子,郭家可是刘秀在河北发迹的第一帮手,绝对的政治联姻。五女儿嫁新阳侯世子阴丰,阴丰是刘秀的二任皇后阴丽华的侄子,阴家也是跟着刘秀打天下的贵族。
显然刘秀后来失信了,并没有把女儿嫁给贾复的儿子。很可能是贾复后来康复了,到了贾复的儿子长大,刘秀却从来不提嫁女之事了,贾复也不敢再说什么。
这样的事情,其实在刘秀的祖先刘邦那里也发生过,刘邦在鸿门宴之前,曾经为了让项伯帮自己说话,与项伯许为儿女亲家,但后来刘邦当了皇帝,虽然没有因为项羽而追责项伯,还给他封了侯。但是刘邦却也没有再考虑把女儿嫁给项伯之子的事情,刘邦的女儿后来嫁的是开国功臣张耳之子张敖。
可能刘秀也没有想到,自己开创了指腹为婚的行为,虽然自己失信了,但是却在后世传开。一开始,东汉一直到三国时期,指腹为婚就不断地出现,只不过是在贵族中流行,目的大多是为了政治联姻,稳固地位。但是到了南北朝,指腹为婚的现象竟然越传越广,传向民间,百姓也纷纷效仿,互相指腹为婚。 慢慢演变成一种婚俗陋习。
此举是中国古代包办婚姻的一种,而且是从怀孕即开始包办。
一般的,门当户对的两家人,或者关系好的两家人,或者是为了某些政治目的的两家人,当两家妇人同时怀孕,双方父母便会指腹为媒,若两人所生为一男一女,将来成人后即结为夫妻。
当然了,为了避免这种约定的婚姻在日后双方因家庭变故或其他原因互不相认或者反悔。会有一个契约行为,常见的做法就是做一个特殊样式的衣襟,然后裁为剪为两幅,双方各执一幅作为凭证,以便相认。
这种婚俗的目的性很明确,完全不顾孩子们的想法,所以这种习俗被诟病为陋习,自古以来就遭非议。但是,这种陋习却在封建社会中不折不扣地延续了下来。成了影响我国近2000年的婚姻规则。
一直到新中国成立之后,国家用婚姻法明确规定了婚姻自由后才逐渐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