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父》中的一句经典台词:按照一个人的现在,就可以推断出一个人的未来。
世界上有一种人注定是贫穷的,因为他们终生被收割,终生不可能有真正有价值的产出,永远也不可能变富有。他们随时随地挥洒自己的“注意力”,他们的“注意力”就像白菜一样廉价。
要想理解这个现象,首先回到“注意力”的底层逻辑:
第一,注意力是不可再生资源,你任何时候都在花费注意力,不用在这里就用在那里,随时产生随时花掉,既不能关闭也不能攒起来 —— 所以商家要争夺你的注意力,是有充分机会的。
第二,与时间的不可控相比,注意力受主观意志的管理与支配。
第三,在“注意力”面前人人平等,每人平均一天可耗费的注意力在6-8小时。
第四,一切的成长与认知需要用注意力来交换。
正因为注意力的宝贵,注意力商人们——
第一,要无底线地去争夺你的注意力;
第二,还要用更低俗去保有你的注意力。
——就拿追星这件事来说。
现代人崇拜明星,本质上是我们厌倦平凡的生活,憧憬更高级的自我。喜欢娱乐明星,实际上是对我门自身愿望的投射。希望自己老公是爱家的好男人,就会喜欢展现爱家形象的明星;现实憧憬浪漫的爱情,就会陶醉在韩剧sweet的剧情里;现实渴望成功,就会沉浸于各种励志电影中不能自拔……
于是出现了一种“ 亲密错觉 ”。我们喜欢明星,不仅仅只是支持他的作品,还了解他的隐私,甚至不惜一切于别的粉丝“开撕”,微博论坛等各种平台已屡见不鲜。
这种亲密感,当然是一个错觉。事实是有几百万甚至几千万人都对这位明星有亲密感,她根本不知道你是谁。但是我们一点都不在乎。我们反而希望她的粉丝越多越好,我们就愿意看她取得一个又一个的成功,赚很多很多的钱,这样就好像我们也能取得那样的成功一样。
就在你沉浸在自我的世界里的时候, “注意力商人”们运用世上的一种很简单却又长期成功的商业模式:把海量的廉价甚至免费的注意力集中起来高价卖掉。
没错,收割的就是粉丝们的注意力。他们以为艺人们赚的是广告商的钱,其实用以交换的筹码正是海量的廉价甚至免费的注意力。
若干年后,艺人们早已实现了财富自由,而你成为了那个跳广场舞的老太太。
经常听到很多很年轻的人嘲笑跳广场舞的老太太们,但看到他们随意挥洒的注意力,估计他们的未来也不会比老太太们强不了多少吧。
于是得出了一个残酷的结论:
如果你不珍惜自己的注意力,自然会有人将它无情地收割然后捆绑打包出售。
想想这世界上这种人还真不少,他们选择“牺牲自我,成就他人”。他们注定终身被收割,没有分毫的产出,最终他们的时间只能像白菜一样廉价。
许多人通过透支自己宝贵的注意力来获取短暂的快感,对他们来说:短期的享乐比长期的收获来得更便捷,更直接。这种做法真正伤害的是达成长期目标的可能。他们终生活在同一个镜像世界的幻觉中。
关于“注意力”的跨界竞争。对于“注意力”来讲,这个世界上有两种人,一种是帮我们节省“注意力”,另一种是想办法收割我们的“注意力”。
就拿“滴滴打车”与“共享单车”来说,它方便我们出行,实实在在节省我们的时间与注意力;比如快递小哥与外卖小哥,他们也在帮我们节省大量的精力。
另一方面,综艺节目,电影,游戏。从占用时间这个角度来讲,可能原本风马牛不相及的行业,也成了收割我们注意力的利器。比如明星和网络直播。相比明星,那些主播们,更受欢迎,因为他们原本就是草根,更像我们,甚至就在我们身边。
所以,为了我们的长期目标,我们的行动要向帮我们节省注意力的人靠拢。想想我们在日常生活中:
我们应该关注什么?
我们应该改变什么?
我们应该实践什么?
哪些事情是真正重要的?
哪些事情不应该浪费自身的注意力?
“注意力”是每个人最宝贵的财富,一切的成长需要用注意力来交换。正所谓好钢用在刀刃上,“注意力”作为我们一生最宝贵的筹码,一定要将它押在自己的长上。
比如“学习”这件事,我们要投注多少的“注意力”打磨大脑的概念,锻炼自己的逻辑思维,甚至要经过长时间的深入思考与积累,才能有所收获。
比如磨炼技能(这里指有积累效益的技能),经过深入的积累与磨炼,最终会有所收获。也许一开始似乎没什么收获,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它慢慢会呈现出“复利效应”,它最终能提高我们的时间单位售价。
比如开拓自己的视野,升级自己的认知,毕竟在未来决定一个人高度的是一个人的认知水平。人与人之间唯一的本质差别是认知,人与人比拼的是执行,执行的本质是为了实践认知。
比如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不等明天,就在当下,倾听自己的声音,它会告诉你这世界比想象中的宽阔,这个世界纷杂而有趣,让你遇到那个更好的自己。
比如陪伴家人/恋人,倾听他们内心深处的声音。把注意力投注在他们身上,并且不求回报,这是真正幸福的关键,这样的“爱”显得更有价值。
想象一下吧,有一天的你在公园里围在一起下棋,喝着茶,抽着烟,坐在那儿点评时事,指点江山,挥斥方遒,或者在广场的某处空地上跳起了广场舞的场景。
所以你是,办正事,还是找乐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