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日记193 潘晶文妈妈
“老师,今天我真的是领教到人家外国人的教子有方了,小姑子找了个德国籍老公,今天带着3岁的女儿回来了,初次见到混血宝贝,就被她的漂亮迷住了,4岁的儿子也喜欢的不得了,俩孩子很快玩到一起。
玩了一会,儿子提议看动画片,看完一集后不过瘾,还要再看一集,我果断拒绝,没想到儿子竟然跟我闹起来,扯着嗓子大哭还躺地上不起来,可把我气到了,刚想过去教训他,这时妹妹竟然过去拉着哥哥的手说:哥哥,电视看久了,眼睛会疼的,我们一起去玩车吧。可能是同伴效果好,儿子迅速止哭,乖乖的跟妹妹去玩了。唉,人家的孩子怎么那么好,怎么教育的呢?”在德国极少看到几岁的孩子哭闹不休耍脾气的,孩子独立不依赖,情商较高,这还不算,大概因为德国人存在于骨血里的认真严谨,教育出的孩子,逻辑思维能力是全球最强的。理所当然,德国父母的教子方法也是全球出了名的好,值得各国的家长学习。我举个例子,咱们中国的3岁孩子是不是好多都不会自己上厕所,穿裤子?但是德国的3岁孩子能干什么?一个朋友说他3岁的小外孙,用便盆后,需要自己倒掉,如果有人替他倒掉,他会很生气,因为孩子认为那是他的责任,别人无权剥夺或替他完成责任。这件事令我非常感慨:一个3岁的孩子,对责任的意识这么敏感。这种责任感是我在中国孩子身上看不到的。中国3岁孩子所掌握的词汇之中没有责任这个词,更谈不上什么责任意识了。
责任这两个字,从小就被德国人用教育的方式,深深地融入到他们的血液之中,变成了一种习惯,一种本能的反应,这在以后就是看不见的竞争力!一个责任竞争力就让德国孩子从小到大严谨出色,那么其他方面的教育,综合在一个孩子身上,可想而知他的竞争能力得有多强大。下面我们来看看德国人具体是怎么教育孩子的——从13点看德国制造的孩子:吃苦是德国孩子的必修课德国家长认为:娇惯了的孩子缺乏自制力和独立生活的能力,长大后会很难适应社会,免不了要吃亏走弯路,与其让他们长大后对挫折惶惑无助,还不如让他们从小就多吃些苦,摔打出直面人生的能力和本事。
所以让孩子吃苦是一项必修课,在德国幼儿园室外,你看不到国内常见的塑胶地,而是孩子们欢快地在草地、沙地、石头地上玩耍,孩子们在户外胆子很大,登梯爬高一点都不含糊。老师们则站在远处观察,不怎么干涉。虽然天气寒冷,但却没看不到一个孩子穿棉衣或防寒服,顶多穿一件绒衣,因为孩子们的活动量大容易出汗,穿多了反而容易感冒,臃肿的服装还会影响他们的灵活性。”
财产:只给孩子留少量或全不留给孩子
在德国,许多有钱人已经认识到,坐拥万贯家财不一定就是好事。如果让年轻人轻易得到巨额财富,就有可能将他们推向堕落的深渊。所以家长不会把自己的财产全部留给子孙,而是将绝大部分乃至全部财产都捐给慈善事业。
绝大多数子女表示支持。他们认为,父母对自己的财产有处置的权利。只要自己努力奋斗,就可能会和父母干得一样好,甚至更为出色。他们相信真正的幸福,来自自己的成功。规则是孩子必须遵守的德国人很注意对孩子规则意识的培养,他们深信:社会是一个整体,人与人之间遵守规则,才会使生活变得愉快、和谐、安定。
3年前在德国,曾看见一个大男孩抢了另一个小男孩的玩具,恰好被自己父亲看到。父亲就对大男孩说:“赶快将玩具还回去,并道歉!”那个大男孩不依。父亲又说:“你如果不去道歉,我就只好代你道歉了!”过了一会,这位父亲果然认真地将玩具交还给小男孩,并代儿子向他道了歉。用感染法培养品德德国人认为:良好的品德是被感染的,而不是被教导的。所以,在对孩子的品德教养中,从不要求孩子去死记硬背道德准则,而是要求孩子从心灵深处、从日常生活中懂得和理解伦理道德。比如通过集体游戏让孩子懂得顾及与体谅别人,懂得如何与同伴合作,通过鼓励孩子饲养小动物、公益或环保活动等,培养孩子的爱心和社会交往能力。
从不树立远大理想
德国人教育孩子从不让孩子树立远大理想或者争当舍己为人的英雄,而是让他们懂得平常做人的基本道理,如何自律以融入社会,成为社会的一分子。让孩子充分选择,做自己的主德国的每一个孩子,都有充分选择的权利。自己做主,而不是让别人告诉他要做什么,他们认为社会需要的是一个有创造力的独立的人,不需要克隆人,更不需要机械人。每个孩子都是好孩子,都有自己的特点,所以充分尊重孩子的选择。无论什么事情,给孩子充分的选择和准备,当孩子说我可以做的时候,就可以去做。
从出生开始陪孩子“阅读”
在德国的公共场所,你看不到喧闹、喊叫的孩子,安静读书的是大多数。在德国,从家庭到学校甚至到整个社会,都很鼓励孩子阅读,包括大型活动场所,都会辟出一个安静的角落提供书给孩子读。
从孩子出生家长就会陪伴孩子阅读,家长经常把书作为礼物送给孩子,他们认为:阅读是最浪漫的教养,爱书的孩子永远不会寂寞。通过绘本故事培养孩子人格、习惯、逻辑德国人的很多好习惯是家庭教育的结果,比如严谨、守规则、守信用、有公德。
在德国,有一大套和儿童教育有关的绘本,书店里到处都是,德国孩子几乎都看过。它用一个个暖暖的故事,来教孩子形成健全的性格、培养好的习惯和好的品德,也来教孩子什么是对,什么是错。
从不强迫,而是言语上鼓励孩子
在德国孩子能用勺子后,家长从来不喂孩子吃饭,如果孩子饿了,自己会主动吃的,如果不会自己吃,或者其他不会的事,家长只在必要时给以言语或者行为上的鼓励,从不要强迫他们做什么,也不包揽,因为那样会抑制孩子独立行为的发展。帮他完成某些事,日后他就只会做那些别人做过的事,而缺乏创造性。
大人向孩子认错
德国家长非常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爱孩子而不宠溺,尊重孩子的自尊心。因此,家长常把“对不起”“请原谅”和“谢谢”之类的词挂在嘴边。由于得到父母的爱护和尊重,孩子从小就参与家庭的各种活动,并提出自己的意见,比如购买什么样的电器、如何布置房间等,孩子能与父母一起商讨,父母也倾听孩子意见,肯定孩子的想法和行为。
禁止学前教育德国禁止教孩子认字等,避免将孩子大脑变成硬盘,破坏想象力和主动思考的能力。孩子在小学前“唯一任务”就是快乐成长。
如果非要进行“学前教育”,只能做:
基本的社会常识,比如不允许暴力、不大声说话等;孩子的动手能力。孩子根据自己的兴趣参与手工制作等,让他们从小就主动做具体的事情;培养情商,培养领导力。
法律严禁父母唠叨
在德国,爱护儿童、保护儿童的合法权益已被行入法律条款。一方面法律规定孩子要帮助父母洗碗、扫地和买东西,从小养成爱劳动的习惯;另一方面,严禁父母“唠叨、打骂或不爱子女”。
如果孩子认为自己得不到父母的尊重或受到冷落,可以向法院控告自己的双亲。此外,法律还详细解释了儿童享有的各项权利。
把孩子看成一粒种子
德国人把孩子看成一粒种子,他们需要自然的生长环境,不可过于控制,给孩子留下尽量多的自由发展空间。比如,抱孩子时孩子的脸朝外,眼睛和大人的视野基本一样,小手小腿可以自由地活动,全身能充分地与阳光和空气接触,有利于他们适应自然环境,茁壮成长。怎么样?大开眼界了吧!德国制造的孩子确实很优秀,虽然我们没有德国的大的教育环境,但是宝妈们可以选择适合你的,因地制宜的用在孩子身上,我相信也会有大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