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达敦煌城,首先感受到了敦煌特有的接待。西北的大风夹着大暑的热浪扑面而来,头发、衣裙都随风飘舞,扬起的风沙迷得睁不开眼睛。
路两边的胡杨特别热情,密密匝匝在马路两边排列,高大挺立,发出哗啦哗啦的的响声,像是在对我们的到来鼓掌欢迎。树干很特别,是灰白色的,看上去很坚硬,如果不仔细看,以为是电线杆子呢。枝条更是与以前见过的杨树不同,我所见过的杨树枝条都是舒展开来的,而敦煌的杨树枝条都紧贴着树干,枝条也只有在树的顶端才有那么几支,叶子向着树干的一面是带着斑驳的绿色,背面全是灰白色,可见,风沙是可以改变树的形态的。
从敦煌市中心穿过,基本都是双车道,所以车辆行起来很缓慢,但路两边的人行道却很宽阔。我们到时已是晚上,整个街道灯火通明,车来人往,热闹非凡,真的是盛大辉煌。第二天早起一看,哪里是都市,完全是个边塞小镇,没有高楼,都是居民小矮层,主路两边都是一条条逼仄的小巷道,每家每户的围墙很高,大门却很小,根本看不到院子里面的情形,估计也是风沙的缘故,人们都把围墙砌得高高的挡住风沙的入侵。
到敦煌,一下车就感受到了敦煌人的热情、质朴。10元就能买到具有沙漠风情的帽子,老板热情慷慨,介绍各种帽子的优劣之处,就像我们是老顾客一般。酒店的老板更是善解人意,我们说酒店的位置有点偏,想退房,老板二话没说,主动在后台做了同意退房的服务。弄得我们带着愧疚 念叨着老板的好入住了新的酒店。
本以为在大暑这样的高温难耐的日子里来敦煌是热上加热,不想到了酒店发现根本不用吹空调,而且晚上还要盖被子。这才理解晒跟热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敦煌只是晒而不是热,只要在阴凉处,没有一点热的感觉。看来到敦煌避暑是来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