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现在一提到教育,大家都有一种私下的共识,就是我们体制内的是填鸭式教育,流水线式的操作,标准化的答案,让学生没有了创造性思维,限制了他们的独立思考能立。进一步的就推断说,这是中国传统的积习,古代科举制度就以八股文取士,积弊从古就有了。然后这黑锅总得有人背吧,有人就要归罪于儒家和孔子了。
所以你看清朝末年到民国整个中国的新文化运动,乃至到新中国成立后的运动,都在反封建礼教传统,儒家的东西,还有孔子自然是被掘地三尺,大有置之死地而后快!
而我们今天的人们,仍然有一种印像,觉得西方的教育就是比中国好,西方人的课堂是开方式的,轻松活跃,老师鼓励学生们的独立思维,与学生平等讨论,不轻易给标准答案,不打压学生的奇思妙想。的确,这是西方式课堂的特点,也因此使西方近代的人才倍出,文明的发展优胜于东方。那么,难道我们东方的教育从一开始就错了吗?
假如我们要考察我们老祖宗的教育,既然说儒家思想掌管了中国主流教育两千年,那么最应该去考究的,无疑就应该是孔老夫子。做为儒家的代表人物,我们两千年来都在受儒家思想的影响,那么孔子的教学方法,肯定是最具有东方教学的代表性的。
那么我们从探究《论语》开始,毕竟论语是孔子给学生讲学的语录,我们通过论语,就能看出孔子是怎么给学生上课的。在这里我摘录出《论语》里《先进》篇中孔子与几个大弟子的对话如下: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求,尔何如?”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曰:“夫子何哂由也?”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以上是《先进篇》里孔子与学生们的对话,我简单地将文言文翻译如下: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四个人陪孔子坐着。孔子说:“我年龄比你们大一些,不要因为我年长而不敢说。你们平时总说:‘没有人了解我呀!’假如有人了解你们,那你们要怎样去做呢?”子路赶忙回答:“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夹在大国中间,常常受到别的国家侵犯,加上国内又闹饥荒,让我去治理,只要三年,就可以使人们勇敢善战,而且懂得礼仪。”孔子听了,微微一笑。孔子又问:“冉求,你怎么样呢?”冉求答道:国土有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见方的国家,让我去治理,三年以后,就可以使百姓饱暖。至于这个国家的礼乐教化,就要等君子来施行了。”孔子又问:“公西赤,你怎么样?”公西赤答道:“我不敢说能做到,而是愿意学习。在宗庙祭祀的活动中,或者在同别国的盟会中,我愿意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做一个小小的赞礼人。”孔子又问:“曾点,你怎么样呢?”这时曾点弹瑟的声音逐渐放慢,接着“铿”的一声,离开瑟站起来,回答说:“我想的和他们三位说的不一样。”孔子说:“那有什么关系呢?也就是各人讲自己的志向而已。”曾皙说:“暮春三月,已经穿上了春天的衣服,我和五六位成年人,六七个少年,去沂河里洗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一路唱着歌走回来。”孔子长叹一声说:“我是赞成曾皙的想法的。”子路、冉有、公西华三个人的都出去了,曾皙后走。他问孔子说:“他们三人的话怎么样?”孔子说:“也就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罢了。”曾皙说:“夫子为什么要笑仲由呢?”孔子说:“治理国家要讲礼让,可是他说话一点也不谦让,所以我笑他。”曾皙又问:“那么是不是冉求讲的不是治理国家呢?”孔子说:“哪里见得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见方的地方就不是国家呢?”曾皙又问:”公西赤讲的不是治理国家吗?”孔子说:“宗庙祭祀和诸侯会盟,这不是诸侯的事又是什么?像赤这样的人如果只能做一个小相,那谁又能做大相呢?”
这个孔子与学生的对话,其实就是一个教学的过程,孔子在生活中随时进行教育,不拘泥于课堂,而与学生这种公开探讨问答的方式,何尝不似苏格拉底式的开放式教学呢?那么从这个对话当中,孔子给出了主题目,让学生们自由表达。孔子自己有对于这个问题的看法,但他没有对他学生做任何定性的评判,在几个人讲完了之后,孔子最后对曾点的发言表达了认同,但是别人的为什么不认同,那些学生不问孔子,老师自然也就不说,因为那需要学生自己去悟,老师给出了答案,始终是老师的,学生没悟到也没用,所以孔子是没有给所谓的标准答案的。只是后面曾点比较好学,故意留下来问老师,孔子才对几个人的发言说出自己私人的看法。
孔子的这种教学就是儒家的典范,在《论语》里比比皆是,所以说中国没有开放式、启发式的教育,真是冤枉了我们老祖宗。那么为什么后来的教育又会逐渐演变成大家所看到的刻板模式呢?因为国家体制的介入,用体制去推广儒学,而儒学又成为仕途的必要津梁,所有人都要拿他来当一种上升的手段。于是原本纯朴的教育思想,也就被逐渐异化了,变得必须有某些格式,变成必须要有标准,因为要统一考试,要择优录取,而又要万里挑一,竞争激烈,所以各种学好它来应付考试的技能也应运而生,当然也就背离了初创者的用心了。
所以我们今天讨论中国的教育,早在孔子时代,孔夫子就是做开放式教育的!有教育情怀的老师们,教育者们,应该学习孔子的教学模式。少年强则国强,愿望我们的教育能让中国的少年强起来,圆我们的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