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非常久没有聊简书的事情了。因为平时写稿太多,比较疲劳,连影评也是月更,时有时无的,自然没办法特地来写简书。
最近看到简叔林立老师更新了进军区块链的消息,简书官方今天发了公告。我至今没有完全理解区块链,所以就不在这种模式上大放厥词了。
我有点发言权的,无非是从简书创立之初一直在这个平台上“活跃”了四年多,又从主编计划开始就担任专题主编至今,对内容的变化还是有很多了解的。所以想谈谈简书的内容历程。
这是我以用户身份,表达的个人理解。一己之见,抛砖引玉。
一】
我个人眼中的简书内容推荐状态,分为四个阶段:
一是原始时期的简书编辑推荐。
我发布第一篇文章的时候在2013年12月,过于久远,但模糊记得那时候还不存在首页投稿专题,也就说发布在简书上的文章是被动由简书编辑进行手动推荐的。
二是官方审核的首页投稿时期。
首页投稿专题建立,用户可以自行投稿,由简书员工编辑进行审核,通过率极低,一旦通过会排队在首页曝光获得大量流量。随着简书用户的增多,首页投稿的压力变得极大。
三是早期专题主编招募计划。
2016年夏天,简书官方专题主编招募计划开始,各个兴趣领域的资深用户成为专题主编,手中握有“官方专题+首页投稿 ”两个审稿权限,部分受到简书团队信任的资深用户还握有“今日看点”权限(直接上首页,无需排队)。据我观察,第一批专题主编以刚大学毕业的个领域深度爱好者为主,整体与简书平台渊源较深。
官方专题主编是纯粹的志愿者身份,在当时除了手中的审稿权限外没有任何特殊之处(主编标签在2017年下半年才做出来)
也在这之前不久,简书签约作者诞生,简书只提供认证和推广,并无实质现金激励,签约作者则需要在其他平台个人主页加上“简书签约作者”的说明,以扩大简书影响力。彭小六等首批简书成名“导师”成功获得了大量流量,完成个人变现。
因为上面所述专题主编纯网友、“纯粹志愿者”的身份,导致这个位置有两个重大问题无法解决——
首先是很难维持稳定的主编阵容,更新换代极快。接近百人的主编队伍,像我一样从招募计划维系到现在的应该只有四五个人。期间换过十几批主编的专题也非常常见。
其次是主编“中间人”的身份,直接维系在平台与用户之间,主编手中掌握着内容推荐权,又与简书不存在实际关系,简书官方对主编几乎没有任何实际控制能力,个人认为90%的情况,是只能赌主编个人道德观为正,或者不把这点利益放在眼里。这导致两个问题,1是审稿质量难以保持一致,2是以权谋私,以专题为范围建立小团队、主编推荐副编、副编成为主编形成裙带关系。这种关系形成本是中性的,但因为上述志愿者身份,简书在主编依靠身份牟利时极为被动,只能依靠主编自觉。
四是主编权重下降、首页投稿取消、推荐算法实施时期。也就是如今。
在这之前,今日头条类资讯APP早已依靠算法迅速建立王国。一方面出自对推荐算法的看好,一方面现有主编模式漏洞百出——
简书先是将首页投稿权限收回,以自有编辑代替;随即又放弃了首页投稿模式,以机器算法代替了人工推荐。
现在来看,机器算法的出现有多重影响:
1是专题主编形同虚设。
简书的官方专题原本影响就有限,起到的主要作用是“标签分类”,并没有二级推荐页面,此前通过主编自发的月刊精选来维持二级推荐模式,但权重下降后,月刊精选也并没有很好的分发渠道,阅读量不断下降,月刊编辑者的热情很难维持。
手中没有推荐权重后,专题审核的实际意义并未随之提升,主编成为一个功能型的、配合简书运营进行用户管理的被动型角色。无力主动对内容进行优劣分类。
2是发现页变得空前混乱。
推荐算法不成熟,加上简书内容广度有限,构成中有许多毫无价值的文章,推荐算法并未完成好的筛选。人工审核的绝对高标准变成推荐后,展开来说,这导致简书发现页文章质量断崖式下滑——在我的发现页,一年多以前的旧文、QQ空间式日记文、营销号量产文并未筛选过滤,导致发现页可看度下滑。
在这个阶段,我从2015年左右开始熟识的一批个人作者接连停更,但与此同时,海量的营销号、量场搬运号涌入。
二】
上述的四个阶段,其实只有后两个代表着两条路——人工和算法。
专题主编——首页推荐模式是纯人工,代表着高筛选质量、但存在着上述问题;
不成熟的算法推荐模式——发现页混乱度大增。
在2015年,我写过一篇建议文章,简书使用的个人体验与建议,里面提到一个感觉,就是“无法快速触达想看的文章”
我当时的想法是,关注功能可以解决这一问题,也就是个人关注信息流+专题关注推荐流。
类似知乎现在的关注信息流和话题动态。
现在关注页的逻辑是——默认页为全部关注,包含所有关注专题和作者。
你需要选择点击其中之一,进入专题页或者作者个人页,再选择一篇你感兴趣的文章。退出回到作者个人页,再退出一次回到默认页,再进行下一步阅读。也就是说,你想要依靠单纯的关注页阅读你所关注的人的更新,逻辑是与微信公众号会话页面一样的。
微信公众号会话页面的打开率,远低于分享和朋友圈。而简书,没有朋友圈生态。起到关注信息流作用的简友圈在关注栏次页。
专题关注推荐流是我想象中的另一个阅读入口。但在专题主编有首页权限的时期,专题审核标准很低,并且整个专题页的设计还和几年前一模一样,你甚至会发现,网页专题页面的三个分类:最新评论、最近收录、热门都没有任何实际功能:
最新评论| 仅仅是最近的评论排序,不存在任何筛选意义;
最近收录| 同理,因为专题作为标签存在,不代表收录极为优质;
热门| 是从专题创立至今排序,你可以看到四五年前的文章永远霸占在列表里。
所以,发现页从首页投稿时期到算法时期,都几乎是绝大多数用户阅读的绝对主流入口。
而算法推荐的问题就变得令人难以容忍。
三】
简书在2017年开始加速商业化,最终选择了付费课程+版权运营作为主力。
但经过一系列变化以后,简书从类似豆瓣的垂直内容平台,变成了一个打引号的“大众化”平台。纯粹的爱好者、写作者逐渐退隐后,平台声音最大的变成了两类人——
急功近利的写作变现者。
急功近利的“写作导师”、“职场导师”。
这两茬人倒是互相呼应,组成了简书新的文化标签,也支撑起了付费课程这一业务。(具体不知,只是感觉)
于是我们看到了许多自嗨式的组织。
且由于简书一直没有建立起作者激励体系,其结构上仍是一个兴趣社区,但却又无法阻止曾经的圈层核心用户淡出。
大量的日记式内容被推荐到发现页。
简书曾经拥有的垂直兴趣平台属性越来越淡化,三类文章占据了主流——营销号分发、可读性较低的日记式文章、成功学与延伸的课程导文。
作为记录、工具、分发引流的价值,越来越取代了阅读的价值。
简书现在很糟糕吗?也不一定,因为文章的总量肯定大大高于我活跃的时期。
但问题在于定位上,简书在许多成熟创作者眼里,仅仅是一个第三梯队的分发平台。
仅仅是多一个导流的平台而已。
我想象中最好的简书,是将在主编计划之后,将专题页面重新设计、加一层推荐,并将主编岗位收归己有的简书。、
解决了主编问题后,作为兴趣社区,可以建立起长远的吸引力。
写得很乱了,因为并没有事先整理逻辑。
最后一句是,简书是我正式写作的摇篮。我几乎是与这个平台一起成长的。
我会继续陪着简书,希望未来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