莹火虫‖新父母晨诵+晨诵启思135
张爱敏
【新父母晨诵】
一定要让孩子看看鲜花怎样开放,蜜蜂怎样采蜜,看看天空中飞扬的雪花如何精美,仿佛由神话中的能工巧匠精制而成;还要让孩子观看远处晨雾中耸立的城市和村庄,观看人欢马叫、洋溢着丰收喜悦的金色麦田……——(《睿智的父母之爱》,第53页。长江文艺出版社2014年11月版)。 萤火虫微语主持:朱永新 大自然本身就是最好的老师。在苏霍姆林斯基的学校,曾经有一位一年级的学生讲过关于春天的故事,给他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这位学生描述了早春的清泉,描述了屋顶融化的雪水怎样滴穿地面上厚厚的雪毯,栩栩如生,让苏霍姆林斯基深深感到,“利用一切机会带领孩子走进美丽的大自然该有多么重要!”记得在孩子读小学的时候,我还在大学工作,时间相对充分,每个暑假都会带儿子去探访大自然,后来他写出来《背起行囊走天下》《一个人的朝圣》等游记,与儿时对大自然的观察应该有密切关系。
【我的微语】
亲爱的新父母们好啊!
请在万物呼吸中孕育完整灵魂。
当我读到苏霍姆林斯基笔下那位一年级学生对春天的生动描述,读到他对融雪滴穿雪毯的细腻观察,不禁想起自己童年时蹲在草丛中观察蚂蚁搬家的午后时光。那位小学生眼中“早春的清泉”和“屋顶融化的雪水”,不正是自然这位无声导师在孩子心灵画布上留下的第一抹色彩吗?苏霍姆林斯基的感叹——“利用一切机会带领孩子走进美丽的大自然该有多么重要”,穿越时空依然振聋发聩。
在数字化浪潮席卷童年的今天,孩子们被各种电子屏幕包围,他们的世界被压缩为像素的排列组合。虚拟体验固然精彩,却永远无法替代赤脚踩在泥土上的真实触感,无法复制花朵在指尖绽放的生命悸动。当我们让孩子观察鲜花如何开放,蜜蜂如何采蜜,雪花如何精美时,我们不是在简单地传授生物知识,而是在开启一扇通向生命本质的窗口。每一片雪花的独一无二,每一朵鲜开的绽放过程,都在无声地诉说着生命的奇迹与多样性。
自然教育本质上是一种全人教育。当孩子凝视远处晨雾中耸立的城市和村庄,观察人欢马叫、洋溢着丰收喜悦的金色麦田时,他们不仅在认识世界,更在构建自己与世界的情感联结。这种联结将培养出对生活的热爱、对劳动的尊重、对丰收的敬畏。朱永新先生带儿子探访自然的经历,最终孕育出《背起行囊走天下》这样的作品,恰恰证明了童年时期与自然的亲密接触如何深刻地塑造一个人的思维方式与表达欲望。
作为父母,我们常常陷入一种焦虑——担心孩子输在所谓的“起跑线”上,于是用各种培训班填满他们的时间。然而我们忽略了,最宝贵的起跑线可能不在教室里,而在广阔天地间。当孩子能够描述清泉的流动,能够感受雪花的精美,他们的观察力、想象力和表达力已经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最好的训练。这种能力不是机械记忆所能赋予的,它需要心灵的触动与体验的内化。
自然还是情感教育的最佳场所。在观察蜜蜂采蜜的过程中,孩子学会了专注与耐心;在欣赏雪花精美的同时,他们培养了审美与敬畏;在感受丰收喜悦的金色麦田时,他们体会到集体欢腾与分享的快乐。这些情感体验构成了人格的底色,将在未来人生中发挥着稳定器和导航仪的作用。
让我们重新思考教育的本质。知识固然重要,但比知识更重要的是获取知识的能力和运用知识的智慧;技能固然必要,但比技能更重要的是对生活本身的热爱和对世界的好奇。而这些,恰恰是自然这位老师最擅长教授的课程。
或许,最好的父母之爱,就是能够放下焦虑,牵着孩子的手,一起去看鲜花如何开放,一起去听清泉如何流淌,一起在晨雾中眺望远方的村庄,一起在麦田里感受丰收的喜悦。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仅给了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更给了他们一个感受世界、理解生命的完整视角。
当我们的孩子能够为一片雪花的精美而惊叹,能够为一朵鲜花的绽放而感动,能够为一片麦田的丰收而欢欣时,我们已经为他们播下了一生中最宝贵的种子——对生命的敬畏与热爱。这或许就是睿智的父母之爱最深刻的体现:不是给孩子一个预设的未来,而是给他们感受世界、创造未来的能力。
在万物呼吸之间,自然的课堂永远敞开,只等待我们带着孩子走进去,聆听那些无声却深刻的教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