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跑步听薛兆丰老师的经济学课,听到知识在社会中的运用,这里面“知识”的概念吸引了我。不由得让我想要展开思考一下:这知识的概念。
知识,这是多高频的一个概念啊。但真正要解释一下知识,却又难以启齿,这就是认知,我们总是试图去学习一些新的技能,新的道理,但却又很少关注组成技能和道理的那些概念本身的定义。
我们学了很多道理过不好这一生,其实本质是还是对于道理到能力之间没有办法形成路径,而这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对于道理中引用的概念,即元知识缺乏有效的理解。
知识是什么?
百科是这样解释的:知识是符合文明方向的,人类对物质世界以及精神世界探索的结果总和。知识,至今也没有一个统一而明确的界定。有一个经典的定义来自于柏拉图:一条陈述能称得上是知识必须满足三个条件,它一定是被验证过的,正确的,而且是被人们相信的,这也是科学与非科学的区分标准。由此看来,知识属于文化,而文化是感性与知识上的升华,这就是知识与文化之间的关系。
我想这讲的有点抽象。
曾记得前几天在思考能力的几个维度时,曾提出过在大尺度上才可以更有效的观察事物本身的价值,这知识也是如此。
从生存上讲,人活着并不是以获得知识为目的。知识不过是武装我们生存能力的手段而已。如果说生存就是为了让自己追求更持久的存活能力,更有意义的生存过程。那具备生存知识就是达到这目的的主要手段。
薛兆丰老师在专栏里面就提到了哈耶克对于知识的定义:这是关于谁在什么地方需要什么东西,需要什么样的品质,需要什么样的数量,而他愿意付出什么样的代价来获得这些东西——这些具体的信息,哈耶克称之为“知识”。
这是经济学从价值交换的角度出发来解释的。
在更大的生存视角上,知识其实就可以理解为:为了解决自己生存环境问题的有效方法。
我们上学学的知识,主要是解决在学校考试问题的方法。我们工作学到的知识主要解决的是客户需求的方法。我们生活学到的道理,则就是解决家庭和生存意义的方法了。
如此,我们就可以导出知识的边界了:
任何一个知识,必须由问题和答案组成。即出现了什么问题,采用什么方法可以更好解决,这便是知识的效应。
一个人生存能力强,本质上就是本领大,即习得了更多有效的生存知识。这听起来简单,但践行起来并不容易。
每个人总是都在喊着进步慢,要学知识,于是读书,培训忙的不亦乐乎,但最终仍然不见进步。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大部分人并不是在学习知识,更是在接收信息,只看书中的表象,只听老师的段子,到头来只记住里面的故事,却没有理清楚这信息里面的知识边界,即:
读书应该读到里面写的是:要解决什么样的问题,作者提出了什么样的解决方法,自己如何应用到自己的工作生活中。
同样培训也是如此,必须要识别知识的能力,即问题和解决问题方法的总结能力,并最终应用到自己的生存场景中去尝试练习和能力习得。
回到开始那句:知道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其实很多道理本质上就不是知识的全貌,他仅仅是对知识的一个评价而已。
真正的知识渊博在于面对生存问题,习得了更多解决方法的能力。
今日思考,不求绝对,但求养成思考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