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17

张佩佩工作日志9.17

今天又是脑容量很大的一天,上午听了,下午社团,感受很多,收获满满!

上午9:00听了周老师的《毫米、分米的认识》一课,这节课的优点有很多,我总结了以下几条:

1.注重知识生成的生活性与探究性

新教材强调数学源于生活且服务于生活。本节课以“9.3阅兵视频”为情境引入,从“解放军步长”这一真实问题出发,驱动学生思考测量工具的选择,自然引出分米、毫米的学习需求,体现了“生活需要→数学定义”的知识生成逻辑,符合新教材“从生活中抽象数学”的理念。

2.突出学生主体的探究式学习

新教材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探究活动。课中设计“测量解放军步长”“测量肩章长度”等任务,让学生自主选择工具(1厘米、10厘米、18厘米、1米的工具)、合作测量、记录结果,在实践中对比工具的优劣(如1厘米工具“太麻烦”、1米工具“不准确”),进而理解10厘米(分米)的实用性。这种“选工具→量长度→说理由”的探究过程,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培养了数据分析与推理能力。

3.强化数学概念的建构与关联

新教材注重知识的结构化建构。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明确“10厘米=1分米”“1厘米=10毫米”的进率关系,同时关联生活实例(如手掌长、一拃大约1分米,身边物体长度约1毫米),帮助学生建立“分米、毫米”与已有“厘米、米”知识的联系,形成长度单位的知识网络,符合新教材“知识结构化”的要求。

4.渗透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

量感:通过多样的测量活动(步长、肩章),让学生直观感知分米、毫米的实际长度,发展量感。

推理意识:在对比测量工具、分析进率(为什么分成10份?因为计算方便)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应用意识:从生活情境(阅兵步长、肩章长度)到数学知识,再回归“身边物体长度估计”,体现了数学的应用价值。

综上,本节课紧扣新教材“生活情境、探究学习、素养导向”的理念,通过真实任务驱动、自主探究活动,帮助学生理解分米、毫米的概念与进率,是一节体现新教材改革方向的优质课。

教研室耿主任也从不同的方面对本节课进行了评价总结:

1.素养导向的课程目标

要有目标意识、问题意识、任务意识、评价意识,评价量规的使用:目标是什么,达到什么程度?融于课堂活动,不超过5条,内容不能太复杂。

2.结构化特征的内容

图形与测量模块本质是:度量的一致性,度量单位累加。为什么学习分米和毫米?要彰显学习的必要性。如何确定大情境呢?要基于学科本质选素材,确定大情境,基于学生的认知经验和学习经验进行课前前测、在实践中产生认知冲突。建议先讲毫米再讲分米,尊重教材和儿童发展特点,先认识小的单位再认识大的单位。

3.结构化的安排

横向建立单元知识间联系

纵向在图形与几何领域探究度量的本质,课后为学生提供思维空间。备课要思考:这节课突破本质是什么?用什么任务突破?多看教师教学用书上提供学习资源。

4.作业设计上分层设计,知识点从素养角度思考。

5.反思环节

课堂总结有时效性。第一,通过这节课学习你参与怎么样活动?学到了什么方法,还可以用到什么地方?第二,知识体系的建立,整体认知。第三,拓展到应用方面,利用本课知识去生活中运用。

6.设计促进学生发展的教学活动

热闹的课堂不一定是好的课堂,安静的课堂也不一定是差的课堂,数学的课堂上学生要有思维的活动,怎样调动思维活动?确定关键问题很重要,要让学生有任务、有要求、有展示,注重多元表征,通过说、用、测、拓等活动,让思维可视化。要在评价作业上下功夫,对题目进行归类,总结本质区别,引导学生辩一辩,作业多样,注重多元表征。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