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
今天我将结合自己的过往经历,对企业中常见的知识类别和基本方法进行简单的阐述。
引子
由于企业级知识管理是一个非常系统化的学科,很难在一两篇文章中描述清楚。本系列只是作为抛砖引用之用,因此我将适当缩小一下范围,围绕以下的简单维度进行阐述。
另外,在本篇中,我也暂时不涉及更多的知识管理概念,如显性和隐性知识、知识萃取等,这些将在未来的文章中进行详细展开。
1. 常见类别
理论型知识
调研型知识
方法型知识
最佳实践型知识
...
2. 基础知识管理
知识管理意识
知识识别
知识架构
知识填充
知识审核
知识迭代
...
即使是这样的简单维度,要做好有效的知识管理,也并非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还是需要花大力气才能实现的,而只有真正做好了知识管理,才能给企业带来全方位的收益。
今天我们先来讲讲四个常见类别:
这四个类别是我基于日常的工作经验所汇总的,可以说覆盖了企业运作中的方方面面,几乎所有团队都能或多或少接触到。
理论型知识
这一知识类型可以视作我们经常提到的理论知识。
理论型知识是开展一切工作的基础,没有系统化的理论储备,往往无法高质量完成工作,即使勉强完成,质量也无法保障,往往会存在各种各样的漏洞。
我们从事的每一份职业有其对应的理论体系,是通过一代代先驱们不断摸索所形成的,并会与时俱进,不断随着新发现而迭代。
除了我们职业本身的理论体系,还包含所从事行业的理论体系,当两者实现交叉时,才能看作是真正完整的理论体系。
比如,对于文档工程师而言,技术传播的相关理论体系和知识是属于职业本身的理论范畴,而所从事的行业又有另一套理论体系,无论所在行业是云计算,还是区块链,只有行业理论知识和职业理论知识碰撞在一起,才能碰撞出火花。
所以,企业在将理论知识纳入考虑范畴时,一定要从这两个维度来考虑,任何一个维度都不可偏废。
在我过去的职场经历中,遇到过这样一位企业高管,他为了提升产品管理团队对行业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会结合产品版本迭代的情况,每周亲自就某一个重要的概念出题。
每一位产品经理都要进行答题,提交后由产品总监进行评分,每周再开一个碰头会,大家一起进行探索,最后由我形成专业的知识文档。
经过几个月的共同努力,这些知识文档的数量已经非常可观了,不仅可用于团队自身,也对其他部门的理论知识掌握提供好的参考素材。
最重要的是,通过这样的知识类活动,每一位产品经理都养成了不断学习的意识,养成了对于新技术的好奇心,这对于产品团队的提升至关重要。
调研型知识
在我们的实际工作中,调研工作往往是不可或缺的一环,没有调研工作的加持,我们的任何工作都会感觉是在走钢丝,任何决策都会有更多拍脑袋的成分在内。
在职场中,有各式各样的调研报告,有市场调研报告,有竞品调研报告,也有各种实地调研报告,可以说,调研报告是无处不在的。
那么,调研究竟是为了什么呢?其实就是为了更好完成工作,同时,通过实际的调研结果,可以为很多工作的开展提供依据。
调研型知识其实就是来源于各种调研报告,只不过依然以结构化数据的形式呈现,如果调研报告本身的架构就是以结构化形式为主的,那么这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视作为调研型知识。
通过调研型知识,我们能够保持对外界情况的动态把控,能够通过数据了解市场的变化趋势,也能了解每一款竞品的实际功能、参数、性能和各种外在表现,从而达到知己知彼,百战百胜的效果。
而当调研型知识能在协作中得到分享时,那么对于团队的进步将会是明显的。
比如,对于竞品分析报告而言,只要分析得足够深入,结构化做得足够彻底,那么不仅仅产品经理团队自身可以将其作为重要的参考,为日常的产品设计赋能,也可以让后续团队进一步开阔视野,充分了解同款产品在市场中的发展情况,我们的优势又在哪里等。
方法型知识
方法型知识可能是最为常见的知识之一,也就是针对某一类问题,提供一种或多种解决问题的手段。
方法型知识可以说是以问题为导向的。
我们在遇到问题之后,往往都希望能将问题尽快解决,不要让问题遗漏,成为后续工作的隐患。
而从知识的角度,当我们真正解决完问题之后,需要对解决方法进行结构化记录,并在团队中分享出来,这就是对方法型知识的沉淀。
当一个团队中的每一个成员都能保持对这类知识的记录习惯,那么能够使团队中的知识库更为充实,未来在遇到类似问题时,都能够参考过去的处理经验。
同时,在知识记录的倒逼之下,每个人也能够培养解决问题的底层思维,从而真正从“鱼”进化为“渔”,对一切问题的解决都有帮助。
方法型知识几乎适用于一切团队,对于一些容易产生问题的团队,良好的知识管理工作更为重要,比如联络中心团队、客户支持团队、产品管理团队等,对这些团队而言,问题来源广泛,问题类型多样,是最适合总结方法型知识,为日常的工作应对和协作赋能。
最佳实践型知识
最佳实践型知识是方法型知识的升级版,严格来说,也是一种方法型知识。
最佳实践更多的是针对某一类问题场景所做的汇总,需要经过大量实践工作打磨而成的,最终呈现的是一定时期内,能够解决同类问题的最好方法。
通过最佳实践,我们在完成一些较为复杂的工作时,能够有一个非常实用的指导方案,为我们开展工作提供依据,能够让我们又好又快地解决问题。
任何最佳实践的形成都不是一朝一夕的,需要大量的尝试,也会有大量的失败,这是不可避免的,有时最佳实践的形成过程与科学实验的过程并无二致。
同时,很多复杂工作都会是跨专业的,也需要不同团队成员的通力配合,因此也需要设计最佳实践的人具有一定的系统化思维和项目管理能力,通过一个团队的力量来最终形成有效的最佳实践。
最佳实践完成之后,还需要在实践中进行不断打磨。
在实践中,问题往往会更为千变万化,有更多的不确定性,因此可以通过大量的实践不断将各种场景融入到最佳实践中,使最佳实践得到良好的优化和迭代,始终处于进化发展的状态。
以上就是我汇总出的几个重要知识,这些知识始终在我们的日常实践和协作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但往往无法得到真正的重视,也很少有系统化梳理的机制,从而导致这些重要知识的不断流失。
希望这篇文章能够带给大家一些启示。在明天的文章中,我将继续就此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