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认识卡夫卡的时候,我还是住在象牙塔里的一个无忧无虑的女孩儿。每天所需要面对的最大的烦恼无非是早课怎么不迟到,期末如何不挂科,偶尔也会为春末的凋零的花瓣和初秋飘飞的落叶惆怅感叹。那时遇到卡夫卡,心中更多的是诧异——这样的作品也能流传至今?写得如此繁复空洞,他何德何能能够享誉百年,成为交口称赞的现代主义小说大家呢?自此我对卡夫卡便没留下多少好印象,只觉得他是一个啰嗦无聊,喜欢无病呻吟的老头子,也因此在初次相遇之后我们很快便形同陌路。
而我和卡夫卡的再次重逢,就发生在不久之前。某天中午午休的时候,我无意间打开了《变形记》只读了几行便觉得津津有味,欲罢不能。要知道,曾经我在面对这篇小说的时候可是硬着头皮都看不下去的。曾经那些大段大段的内心独白,我看来只觉无聊;如今再读来却不由得佩服作者入木三分的笔力——每一个字都无不是我当下的内心写照。
我们总说“一千个读者眼中就有一千个林黛玉。”殊不知,就算是同一个读者,他在天真烂漫的年代和饱经沧桑的时间里所看到的林黛玉又怎会完全相同。至此,我才真正理解了昔日恩师的教诲——所谓阅读,便是读者通过作品与作品中的人物甚至是作者本人建立认同和联系的过程。这也是为什么一千个读者眼中会有一千个林黛玉,而同一个读者眼中的林黛玉也不总是一成不变。
无论是能够共情格里高尔还是终于能够体会到卡夫卡的伟大都称不上是一件幸福的事情,只愿看到这篇文章的你永远不用感受格里高尔的无助和绝望,也永远不必认识卡夫卡的敏感与悲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