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跟自己做了约定:每年自由行去两个国家。前两站是日本和斯里兰卡,想想好像还没冲出亚洲,所以这一站瞄准意大利。
威尼斯有多种样貌,昨天看动,今天看静。
旅店供应早餐,内容丰盛,热量更丰盛:夹着奶油或黄油的面包,面粉质量极好,一口咬下去有踏实的安心感;玻璃瓶里满满的新鲜橙汁;惹人喜爱的浅粉色火腿薄片;乳白色笋一样带孔的芝士和奶酪,一个咸鲜一个醇香;鲜红色的草莓酱,果肉口感喜人;还有一盘刚烤过、干爽酥脆的白面包片,整齐的码在一旁。
多种搭配,光是研究吃法就令人兴奋。吃饱喝足,向主岛挺进。
有灵魂的面具
楠酱已经和Google地图友好对接,找到圣马可广场的速度比昨天快了许多。
绕过广场,我们停在一家专门制作面具的小店。门口介绍店主人是有名的面具艺术家,曾多次获奖并受到重要人士的接待云云。
记得余秋雨专门写过一篇文章讲威尼斯商人。和莎士比亚笔下狭隘、贪婪的模样不同,余秋雨说他们很是有骨气,低头做手艺;遇到识货者,心生欢喜,讨价还价者,慢走不送。
这些面具上不知是否也沾染了这份骨气?
因为面具已成威尼斯的标志,主岛上的店铺数不胜数,但大多是流水线下的产物,双目空洞、表情浮夸。我们面前两扇橱窗里的则完全不同:它们充满故事、似乎想与人倾诉,或一幅拒人于千里、绝不得进犯的模样。每一副面具都是一幅画,需要细端详:
这幅由三张不同情绪的脸连成一体;那幅从簇拥的扑克牌下伸出血红的舌头;还有那幅藏着一双灰蓝色的眼睛,看了让人不安。
每一副面具都有一个故事,有自己的灵魂。
除了面具,你知道还有什么是威尼斯的特色吗?墨鱼面!
墨鱼面
国外出游,点菜总是头疼的一件事,幸好随之而来的美食弥补了这一伤痛。
垂涎已久的墨鱼面看起来和青绿色乌冬面一个样,绵密但清淡的酱汁包裹在劲道的意大利面外。吃起来像蕨根粉的味道,沙沙的口感令人愉悦。每餐必备的面包筐则是楠酱的心头爱。
心满意足地走到店门前的石桥上,桥下游艇一个带着儿子的男人,挥着手对我们兴奋地喊“おはよう!”,男孩则用胖乎乎的小手在嘴上贴了下赐予我们一枚飞吻。
不知道大家出国游是不是也总被当成日本人呢,这一点让我很是郁闷。问了在威尼斯认识的冬冬,他说大概是因为气质比较好,欧洲人印象里的中国人更多是购物团的大妈形象... ...也不知是真是假。╮(╯_╰)╭
再往前走就回到圣马可广场的码头,从那可以买票去彩色岛、玻璃岛。往返价格不算便宜,我和楠酱不很感兴趣,索性决定在主岛上随意游荡,结果走着走着... ...
会再做一遍的事:威尼斯徒步环岛
... ...一不小心环了岛。
我们穿过没有游客的公园,注视形状奇异的墓碑,混迹于休闲的当地人之中。
沿着公园大道一直来到绵延的海滨栈道。雨过天晴,正是美不胜收。抬眼望,近处的、远处的海、阴云下的、阳光下的海、加上湿漉漉的天空,构成不同蓝色的分界线。加上大朵大朵的云,仿佛满眼的棉花糖和鸡尾酒。四面是画,差点走不出来~
坐在栈道的矮墙上,脚下的海水不混半点杂质。“泰坦尼克号”式的丹麦邮轮轰轰烈烈地驶过,船顶的人们对着大屏幕欢呼扭动。
栈道另一侧是大片连绵的草地,到处都有年轻人在运动:小男孩脚下熟练地运球、勇猛的少女把球顶出一条弧线、威尼斯足球俱乐部的青年排成一行做俯卧撑... ...
草坪的边缘,一人一狗坐在红色木头长椅上,面朝大海。
上一次觉得身处天堂,是在印度洋上看日落。
不知不觉走了5个多小时,我们离开栈道,回到内陆。因为远离大众路线,四周一派静谧。摆满鲜花的阳台、爬着青苔的树木、古老的矮房错落有致,楼房之间则拉起许多根晾晒用的白绳,五颜六色的衣裳在高处飘荡,形成一道别致的风景线。
未完待续...
努力创作中,喜欢就赞一下嘛 ⁄(⁄ ⁄•⁄ω⁄•⁄ ⁄)⁄
茶夏原创,欢迎分享,转载要简信联系作者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