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马克·舍恩 克里斯汀·洛贝格
1. 提出问题:如何消除“不适+生存反应”造成的不良反应
讲述忍耐不适的能力与生存本能的联系,
机体的生存本能过于敏感,受到不适容易出错。生存反应对身体健康状态、行为模式、自我表现方式、逆境处理模式、决策模式以及老化过程都有影响。
结果包括失眠、压力环境下的决策能力薄弱、肥胖症、慢性疼痛、关节炎、焦虑症、抑郁症、头痛、长期疲劳、恐慌性焦虑障碍、过敏症、肠易激综合症以及其他胃肠道问题、粉刺、痤疮、湿疹等皮肤问题。
解决方法:确定一种方法,让大脑和身体接受外界新知识,产生应激反应,打破原有应激源,形成新的脑路图,让机体恢复正常运作。
精神免疫:通过培养良好情绪来提高机体免疫力的手段。
本书目标:学会如何从恐惧感和挫败感中把自己解放出来,从而展现出最佳状态。
2. 舒适悖论:获取安全感才能实现改变
背景:生活环境舒适,人们对不适因素变得过度敏感(对不适的忍耐度降低)。出现轻微生理反应,就迫切采取行动或终结,产生担心,并在行为和情绪上过度反应。
例如:吃止痛片、控制不住吃东西——需要提高自己对不适的忍受程度,重新训练原始大脑边缘系统,使其不要对危险因素或不安全因素那么敏感,尤其不存在真正危险的时候。
边缘系统:人类爬行脑,管生存本能:恐惧、快乐、安全感、成瘾性、饥饿、口渴、爱、欲望、疼痛和愤怒等。本能强度比理智思考脑高很多
暴食:排除不适感创造安全感的需求(爬行脑)压过提高轻松感舒适感/改善自我的需求(理性脑)(战逃反应fight-or-flight response)
“害怕被排斥”:渴望被社会群体接纳,本能来自于在其他人帮助下生存下去并繁衍后代。
失眠:睡眠能力取决于对安全感与掌控感的需求,当内心感到安全,感到一切在掌控范围内的时候才容易入眠。
3.不适因素管理不善,容易引发内心不适(协调感、平衡感)
面对早期不适症状(持续性疲劳、健忘、注意力难以集中、关节痛、头疼、胃部不适、起床后心神不宁、烦躁不安、没有耐心等)大多数人选择被忽略或使用药物来控制。
换个角度理解,这些症状都是人体在变化的环境中实现的内部平衡,由本能(爬行脑)像提前设计好的程序一样引导的结果。
因为是内部机制导致的,利用外部手段缓解未必能达到预期效果——建议采用内部方式调节平衡。
压力:与某个具体的事有关,压力的根源是明确的具体的。
焦虑:不断积累的外在世界与内在世界的失调-失衡引起的,持续的,自发的,类似人体的发烧、电路的保险丝熔断,都是身体的保护反应,服药退烧、重新接回而不去找深层次的原因,治标不治本。
如果焦虑水平没有妥善管理,更容易受压力影响。反之,管理好焦虑水平,能控制面对压力的反应,降低负面效应。
不断应付各种不适,可能降低不适的忍耐能力,长期逆境往往使人意志弱化
焦虑水平提升——临界不适水平降低——本来的小事也会让人感到不适——(造成跟严重的后果)——提升焦虑水平恶性循环
4. 恐慌心理的生物学根源
大脑核区(生理功能-生理脑)——脑干小脑
大脑边缘系统(情绪-情感脑)——自发反射性
大脑皮质(思考-思维脑)——逻辑
○ 期待——多巴胺分泌水平↑,得到——多巴胺分泌水平↓
○ 情感脑>皮质,大脑边缘系统占据主导地位(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
○“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会影响基因——表观遗传标记
5. 坏习惯的形成——迷恋阶段、强迫阶段和上瘾阶段
不良习惯:
成瘾习惯:暴食、酒精/咖啡因/能量饮料/补品/药物成瘾、过度锻炼、性沉溺
强迫性习惯:反复检查、渴望组织、控制别人、强迫行为(洗手、抓头发、皮肤)
病态习惯:经常性感冒、头疼、胃疼,放松效应(重要事件结束后的放松不适症状)
失眠习惯:无法入睡、无法保持睡眠
保护性逃避性习惯:各类恐惧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