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 之 约(二)
——上海书展
有人说,人不能选择自己的出身,但可以选择用读好书来重塑自己的出身。所以我说,读好书,是一种无声自我的修行,一种温柔却又坚定的信仰。
那么读什么样的书,才是真正的一本好书呢?当然评判的标准有很多。首先,是那些敢于说出世界真相的书,能让人获得重要启发的,开启自我进步和迭代的,是好书。其次,是那一些哲学思维的,深刻探讨人性的,社会现象的,能引发人们去深度思考的,是好书。再次,文学价值高的,文字优美的,独特叙事风格的,能触动情感的,来提升审美能力的,是好书。再有,能有效传播知识科普的,以通俗易懂的方式,让人们吸收各类知识的,是好书。所以,真正的好书是能经受时间考验的,在文化传承的,教育鼓舞的,社会影响等多方面都有积极意义的,是好书。
在这次书展上,我看到了金宇澄用他的画笔重写了《繁花》,并完整收录了从他1963年至2025年的所有绘画作品的画集《不响》。今年的上海书展上是首发。据介绍说,该书收录了438幅绘画作品与创作注释,以及如何“以画为文”,让文学与绘画双轨交织,来重新构筑一个通感的叙事宇宙。该书中收录的作品类型有多样,有作者自画像,有《繁花》插图,有上海的风物图景及对城市的印象,还有对这一个时代的描绘记录。
在这次书展上,我看到了黄仁宇所写的《万历十五年》,这本书能为人们提供一个长远的视角。因为这部明史研究的经典,以万历十五年为切入点,看似聚焦一个平平无奇的年份,却能深入剖析了明朝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深层矛盾,来揭示出明朝走向衰落的必然趋势。该书以小见大的叙事方式,能让人们看清历史发展的规律,进而学会用长远眼光看待当下的问题,找到应对挑战的清晰思路,来避免陷入短视的纠结。
在这次书展上,我看到了李娟所写的《我的阿勒泰》,是她写给自己故乡与生活的一部书。我曾去过几次新疆,对她所写的文字感同身受,深益匪浅。我最近读过这本书,书中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也没有刻意营造的戏剧性,而是以温润细腻的笔触,把新疆阿勒泰的四季,风物,人情,一点一点铺展开来。这里有牧场上铺天盖地的牛羊,有大雪封山的寂静,有集市上的热闹与喧哗,还有那些普通却热情的哈萨克族,蒙古族等的邻居。她的文字像是冬日炉火旁的一杯奶茶,暖意缓缓渗入心底。尤其是她写自然,能让你闻到草木的气息,听到河水的声音。她写人情,能让你感受到一种远离都市功利的单纯和善意。她并不回避生活的艰辛和长途放牧的孤寂,以及物资匮乏的窘迫和天气突变的无常。但在她的叙述里,这些都不是抱怨的理由,而是与生活相互成全的一部分。她让人重新理解了“家”的含义,不是地理上的归处,而是心中那份被善意的,自然的和真实包裹的温暖感。这是一本能让你回到最本真的旅程里的一个安静的坐标,能让你回忆起,最为美好的生活往往是珍藏在最为普通的日子里的书。
在这次书展上,我又看到了一本久违的英国历史学家爱德华・吉本所写的《罗马帝国衰亡史》。该书会对你,会对国家的兴衰,会文明演变而感到好奇,并能从中获取对守护美好的,推动进步启示的,都会给你留下最为深刻的启发。该书详细记载了罗马帝国从鼎盛到衰落的全过程,并深入探讨了政治腐败的,经济失衡的,文化断层等因素对帝国命运的影响,以及对历史事件的分析透彻入微。它会让你看清历史发展的内在逻辑和学会从历史教训中反思,进而来找到守护自己身边美好事物的理由。
我以为,在这个信息爆炸却思想贫瘠的时代,许多人都沉迷于碎片化的短视频中,肤浅的社交互动中,精神世界逐渐被荒漠化。然而能读到一本好书时,就像是握住一把钥匙,它能打开被禁锢的思维,能让你站在他们的肩膀上俯瞰人间。不是吗?当你打开《史记》时,能看到项羽因刚愎自用而败亡,刘邦因善纳谏言而崛起,你就会明白人性的弱点千百年来从未改变,而历史的教训永远是鲜活的。当你读到《苏东坡传》时,你就会明白,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的豁达从何而来。当你读到读《曾国藩家书》时,你就会看到一个天资平庸的人,如何是用“结硬寨,打呆仗”的笨功夫成就伟业的。
我也以为,买书是为了读书,只有读了才能真正体现出买书的最本质的意义。特别是文学的,哲学的,历史的,艺术的书。由于对它们有着浓厚的兴趣,读时才更加的认真,思考也更加的深刻。每当夜深人静时,能常独自一人沉浸于书中,听老子吹奏哲学的天籁之声,和庄子一起赏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聆听圣人孔子讲仁学,同柏拉图在斗室里进行美学对话,和亚里士多德边散步边遐想,听卢梭的心灵独语。在与这些思想巨擘和艺术天才进行灵魂撞击和情感交流过程中,我的心灵才能得到启迪,情操才能得到陶冶,审美的能力才能不断地增强,人生的境界也才能不断地提升。
我喜欢去上海书展,在那里,你能面对着一本本自己所喜爱的书,能回忆起那一次次买书与读书过程中的温馨的,满足的,自豪的,自尊的油然而生的感觉。并能感受到心灵的充实丰盈,精神的富有广渺,灵魂的高尚纯洁。
我喜欢这一年一度的上海书展和上海书展里的人与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