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炸豆腐;二十六,炖大肉;二十七,杀公鸡;二十八,贴嘎嘎(年画);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
记忆中的年从腊月二十三祭灶开始,之后的每一天都充满期待,出去打工的爸爸都回了家,三三两两结伴等着赶集的日子一起去置办年货。
小朋友们和妈妈也等着赶集,去购置一家人过年的新衣,妈妈总是选了又选,比价格,比材质,比款式,有时候要赶上好几个集才能买到满意的新衣。买回来的衣服总是整整齐齐的叠放在柜子里,小朋友们会互相欣赏彼此的新衣,但是大家都舍不得提前穿,必须要等到大年初一的早上才能穿起。
记忆中临近过年前的每一天时间都很慢,可以做很多有趣的事,大人们也都不慌不忙,认真虔诚的去跟旧年告别,迎接新年。
小孩们也不会被落下,总是力所能及的帮着大人做各种事情。
北方的腊月二十三是灶神清算人口的日子,这一天,每一个人必须要在自己家吃饭,否则在谁家吃饭就会被清算到别人家,而人口越多的家庭,灶神给的福祉就会越大,所以这天下午,小朋友们都会早早的回到自己家,等着吃自家包好的饺子。
饺子下好后,鞭炮一响,先祭拜灶神,然后各家各户就开始端着饺子出了门,大家一边吃一边聊,说说笑笑,瞬间一碗饺子下肚,好不满足……
祭灶后的每一天,大家都开始为了年忙碌起来,刷刷洗洗,把家里里里外外清理一遍,然后像是走章程一般每一天都要完成每一天的任务。
腊月二十六是炖肉的日子,爸爸早早的支起一口大锅,劈叉烧火,把大块大块的排骨,猪肉加上各种配置好的香料一起熬煮,有时候要煮上一上午,而每每煮肉的日子,小朋友们都舍不得出门,那浓烈的肉香味恣意的飘荡,久不过肉瘾的小朋友们就等着妈妈什么时候喊掀锅了,然后捞上几块大猪排美美的啃起来,连骨头都散发着浓烈的肉香。
而后就是各种炸,炸麻花,焦页,菜丸子,红薯丸子,每一种都是小朋友们期待已久的零食,在零食极度匮乏的年代,这样够大家零零星星的吃上好多天。
蒸馒头的日子也是大家最不愿意错过的大日子,爸爸准备柴火,妈妈们用发好的面团和提前准备好的大红枣作出各种形状,这可不是普通的馒头,用枣子做出来的叫枣花,是上贡用的,所以妈妈总是格外认真的把每一个枣花作出最美的形状。小朋友也都会给妈妈帮忙,拿枣子,揉花团,摆形状,一顿馒头蒸下来,似乎有了一件大成就。
贴对联更是小朋友必须要参与的一件大事,贴对联之前先用面粉熬出浆糊,然后把两边的门关上,门上刷上浆糊,不偏不倚的的把对联对称的贴好,一家用不完的浆糊总是传到另一家,直到大家都贴上对联。小朋友们也总是一家一家的跑,无比热心的帮助邻居贴对联。
之后就来到了大年三十,虽然北方的冬天极其寒冷,但这一天大家都会早早的起床,爸爸放鞭炮,妈妈和奶奶早早的准备好上贡的祭品,在家里固定的位置摆上,奶奶每每都会嘴里振振有词的虔诚的跪拜,奶奶说都是一些吉祥语。
大家都上完贡之后,街上又开始热闹起来,大家都走到街上,有扭秧歌的,有打鼓的,人们说说笑笑,一起迎接着新年的到来。
大年三十的晚上是一定要守岁的,妈妈早早的把新衣拿出来放到床头,大家吃着瓜子,烤着火等待12点的钟声响起。小朋友们也和大人一起熬着夜,就等着新年的钟声敲响,争先恐后的去放上新年的第一把鞭炮。这时鞭炮声必定此起彼伏的劈劈啪啪响起,放完自家的新年第一把鞭炮才能安心的睡去!
大年初一大概早上5点多钟的样子,就能听到街上传来来来去去的脚步声,嬉闹声,正式的拜年开始了!
小朋友们总是迫不及待的穿上新衣,和大人们一起挨家挨户的去给年老的长辈拜年,有的老人家还会在堂屋铺上一卷席子,等着接受年轻人的跪拜。长辈们总是喜笑颜开,给大人们递烟递酒,给小朋友们的口袋塞满瓜子,糖果,果冻,核桃。这也是小朋友们最期待的时刻,拜年结束后大家总是拿出自己的“战果”,和其他小朋友比较谁的最多。
每次一早上跑下来,即使是寒冷的冬天也变得热气腾腾,街上到处回荡着大家的嬉笑声。
如今,快节奏的生活,商品化的市场,年味越来越淡,人情也越来越淡。妈妈说现在过年几乎不用准备什么了,能买的都可以买。年轻人常年在外打工,家里的长辈平时没有走动,有的可能连名字都说不上来。
妈妈说这两年大年初一都不起来拜年了,街上也没什么人,大家都在家里玩电脑,刷手机。
曾跟妈妈抱怨说不能回家过年的苦闷,妈妈总是说,现在的年跟以前不同了,在哪里过都一样。
或许以后的年味,只能在记忆中回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