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笔记-《应对孩子磨蹭的最好方法,根本不是催催催》

      我们想让孩子像兔子一样飞快奔跑,却忘了,孩子其实只有蜗牛一样的身躯,需要我们慢慢等他们长大。


一、把孩子当蜗牛养 你会理解他们的不易

作家张文亮曾经写过一首散文诗叫《牵着一只蜗牛去散步》:

“上帝给我一个任务,叫我牵一只蜗牛去散步。我不能走得太快,蜗牛已经尽力爬,每次总是挪那么一点点。我催它,我唬它,我责备它,蜗牛用抱歉的眼光看着我,

仿佛说:“人家已经尽了全力!”

我拉它,我扯它,我甚至想踢它,

蜗牛受了伤,它流着汗,喘着气,往前爬……”

我不禁感叹,这不就像我和儿子吗?

他是那只慢腾腾的蜗牛,而我就是那个催他、唬他、责备他的人,很多时候,并不是他不想做得快,做得好,而是他的能力只有如此。拼尽全力也达不到我的要求。

以前我经常对他吼“你怎么就像蜗牛一样”,现在的我知道,其实,他就是一只“蜗牛”。

因为,这是成长必经的阶段,

因为他的大脑发育程度只能让他完成这件事情。

我们习惯用成人的标准来判断孩子,却忘了在他们小小的世界里,有着自己的成长规律。

与其把孩子当兔子撵,不如把孩子当蜗牛养。

当我们不再因为孩子的“慢”责备他,训斥他,反而就更能以平常心,和更科学的途径解决问题。


二、把孩子当蜗牛养,你会发现不一样的世界

自从把孩子当“蜗牛”养,我从心理上接受了他的“慢”,懂得了他的不同,我不再像以前那么焦虑、着急,曾经那些压抑不住的坏脾气也被成功治愈。

我突然发现,原来孩子的“慢”,正是对父母的考验,最终让我们成为更好的自己。

接纳孩子的“慢”,我发现优秀的孩子是爱出来的。

在纪录片《我不是笨小孩》中,就有这样一个叫校校的男孩,然而他的“慢”并不是因为笨和磨蹭,而是因为他先天的生理缺陷——阅读障碍。

作为校校的母亲,从开始的不理解到最终真正的接纳,纪录片中,这位妈妈的逐渐转变让我深受启发。

她说:“孩子嘛,没有这个问题 也会有那个问题,总有一款问题适合你!”

为人父母,我们就是在各种问题中一步步成长。

在真正了解孩子的同时,我发现尽了力的蜗牛,已经有着足够多的闪光点,他们自律、真诚、足够努力。接纳孩子的“慢”,我们需要和孩子一起成长。

可现在的我,换了一个角度,我发现,原来他是这么一个有好奇心的孩子,他对世界充满了热爱。

我发现当我改变了自己的心态,他反而更加听得进去我的话了。

曾有心理学家分享过一个理论:

如果你认为孩子有问题,

很可能是问题出自于你自己身上。

很多时候,我们的催促,其实很可能只是因为,我们自己本身就是焦虑不安的。

接纳孩子的“慢”,我对人生多了一份理解。

我终于意识到: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

想要孩子真的快乐,

就要知道每个孩子本就不同。


三、把孩子当蜗牛养,拥有敢“慢”下来的勇气

养育孩子就像牵着一只蜗牛去散步,是一个需要倾注大量耐心的过程,过度焦虑、太多催促,只会扰乱孩子成长的节奏,智慧的父母,都拥有敢“慢”下来的勇气。

1、孩子磨蹭时,用一些方法改变他的习惯。

给孩子树立时间观念。

给孩子简单明晰地布置任务。

适当让孩子体会一下磨蹭产生的自然后果。

2、孩子落后时,给他一些成长的空间。

华文卡内基之父黑幼龙先生曾说过这样一段话:

“父母很容易认为孩子学习成绩差,就没希望了,其实如果做到慢养,这样的孩子将来可能更优秀。”

作为把4个孩子全部送进名牌大学的父亲,黑幼龙在孩子的教育中,始终坚持“慢养”的教育理念。

孩子落后时,作为父母的我们不妨多给他们一些时间,靠自己探索,得到扎实的教训,必定走得更稳。

3、慢如蜗牛,也要给孩子无条件的爱。心理学家罗杰斯说过:爱,是深深的理解和接受。也是深深地治愈。

就像《孩子,你慢慢来》中写的:

“我愿意等上一辈子的时间,

让他从从容容地把这个蝴蝶结扎好,用他五岁的手指。

孩子,你慢慢来,慢慢来。”

愿每一个父母都能理解孩子的成长规律,

用爱陪伴孩子的一生。

让这只缓慢的蜗牛,带着一颗养蜗牛的心,尊重孩子的成长节奏。


被爱浇灌的孩子

必定走得更稳、更远

能够幸福快乐地长大。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