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不要对“小孩子”付出太多,然后期待从他们那里获得同样多的回报。在“小孩子”的认知体系里,自己永远是世界的中心,索取是天经地义的事,他甚至意识不到你的牺牲和付出,甚至意识不到要去感受你的感受。这种品性发生在成年人身上,无疑是“自私自利”的表现,但我们很少用“自私”去描述一个“小孩子”,因为“自私”恰恰是“小孩子”理所当然的天性。
跟“小孩子”相处,被误解是常有的事,他们有一套不成熟的认知和解读体系;逃避问题和责任也是常有的事,他们任性且情绪化,有时候甚至具有破坏性。想跟他们讲道理,他们多半习惯“说谎”而不自知,从而文过饰非,试图掩盖幼稚的错误,你会徒劳于拆穿他们的面目,即使他们心知肚明,多半也会死不认账,因为躲在遮羞布后面会比较容易心安理得,久而久之以为自己的确是无辜的,虽然这个想法跟掩耳盗铃一般可笑,但“小孩子”依然热衷于这一切,认为来日方长,还有不少机会可以神不知鬼不觉地成长。
搜图
编辑
如果感到不舒服,不甘愿接受这种被对待的方式,大可以提醒自己,他不过是个“小孩子”啊,大可不必认为自己不被尊重,不必用受害者和不负责任的标签来上纲上线地标榜彼此。跟“小孩子”是没法讲道理和原则的,耍赖和不遵守游戏规则是他们的特权。规则是对成年人的约束。
他们阴晴不定,随心所欲地纵容自己的感受,这是小孩子的可恨之处,或许也是可爱之处。他们有时候会把你捧上天,有时候又气得你吐血,这是小孩子的爱憎分明,但规则和成长往往是会教人磨圆棱角的。
搜图
编辑
成年人是要懂得克制的,要遵守更多规则,接受环境的反馈和评价,不能放纵自己的脾气和性情,以使得自己和他人更舒服。想要像成年人一样行事,就必然要学会克制和理解,学会审时度势,平衡自己和他人的感受。但正因为如此,像成年人一样相处也往往意味着要失去一部分亲密感,从感性变得相对理性。
大多数的一切,只是按常理推测,但不能因此自以为是地去评判某一个人,认为世界本该是另一番样子。即使是成年人,也会有小孩子的一面,当环境和局面变得陌生,让他们不知所措、丧失安全感,他们也会表现出非理性的本能状态。我们不能对此时的他们提出更多要求。情绪会波及每个人,做出与初衷相违的行为。这时候,理解比一切都更重要。
搜图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