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篇是对《How we learn》的读后总结
书中分了4个部分:
- 记忆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 如何有效的记忆:变换环境、间隔、交替、先考试后学习
- 如何解决难题:孵化、渗滤
- 如何利用潜意识
记忆是什么
我理解记忆就是把自己对一些东西的理解和感知存起来,然后在需要的时候再取出来看看。大脑怎么做的呢?
TED上有一期,讲述了一个科学团队,帮残疾人士安装假肢,这个假肢和一般的不太一样,患者可以主动感知到假肢的运动并控制。科学家让假肢和人体的肌肉相连,比如脚,当抬脚时,腿前侧的肌肉收缩,后部的肌肉拉伸,而这些信号会随神经传入大脑,大脑就感知到了,结果患者不用看着自己的脚,也能感受到它的运动,患者说:这和真脚没有什么区别。
肌肉伸缩 -> 神经信号 -> 大脑解读 -> 脚在动
我觉得记忆也差不多
看到事物或者学习了新的概念 -> 神经信号 -> 大脑解读 -> 原来是这幅场景或者原来是这个意思
当我们回想一些存储的记忆时
激发存储区域 -> 神经信号 -> 大脑解读 -> 原来是这样
对于程序员来说,存储的记忆就是01数据,当CPU解读的时候,我们就知道意思了。
学习到底是怎样一会事
就拿自己举例,我是一名程序员,我需要学习Android的所有知识,我需要学习后端知识,我需要学习团队管理,我要学的东西很多,而且好像并不是记住就可以的。
具体举个例子:我掌握Android的事件传递机制, 我会怎么做呢?
- 看各种博客 公众号,阅读别人的相关文章
- 写个小Demo,打印日志,观察
- 在实际项目中,分析,设计功能,验证正确性
- 或者再看看源码,详细了解下实现细节
经过这样的1234,我得到了什么,是我对事件传递的理解,是我大脑中的记忆。
我算是学会了吗?后来过了几个月或者更长时间,我竟然忘了大部分内容,只记得应该是这样或者那样。
我这叫学会了吗?感觉就像大学里学的东西,一样不差的都还给了老师。
看了这本书,我一直在想一个问题,什么是学习,很多人都知道我们应该做一个终身学习者,学习很重要,尤其是现在提倡碎片化学习,知识付费,大家没事都会看一些小知识,似乎自己有所行动,就是在学习了。
学习完,有15分钟的记忆算是学习吗?对于很长的内容,看完一遍,却什么也没记住,算是学习吗?每一年我们都会问自己,有哪些收获,有哪些成长,可是自己却想不起来。
学习是学习的过程和学习的结果,或者说学习是有目的的,比如说考试或者掌握一项技能。这个其实大家都知道,但是我发现我们的学习行为和学习目的往往不匹配:
我们往往拿着只够15分钟记忆的行为,却想要一个掌握一项技能的结果,然后还义正言辞地说,我也学习了。
所以我们总是学不会,我们的5年工作经验看起来像5个一年的工作经验。
不要被自己每天忙碌的学习行为欺骗了。
如何学习
我强烈建议你看看书。
简单来说,记忆不是孤立的,是相互关联的,我们要做的就是加强关联,增加关联。
这种关联在你看来甚至可能匪夷所思,比如不同的环境学习,会提高学习效率,为什么?因为大脑会把环境和你学习的内容一起关联起来,不同的环境,记忆的关联就会越多,你回想起来的可能性就会越多。
而间隔就是加强关联,记忆之间的关联会越来越弱,虽然不至于消失,但是信号的强度会变弱,大脑的感知就会变弱,从而记不起来,间隔学习会增强关联,让记忆更加持久,但是请注意,每次学习,虽然对于你来说,学习内容可能是相同的,但是记忆却是不同的,因为你可能会有新想法,新感悟,你学习的环境也会变,除了加强已有的关联,其实也在增加关联
至于说交替,在我看来其实是增加对比,从而突出知识的特点,让大脑有更多的关联。比如打乒乓球的正手和反手,如果只练一个,大脑只会知道正手是这样的,但是两个交替练,大脑会知道原来正手相对于反手还有这些特点。就像如果世界上只有人类这一种动物,大家对于人的特征可能就会有其他的看法
先考试后学习, 这个就像主动调起了大脑,因为考试,大脑会去留意考试中的问题,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收集和这个问题相关的内容。比如你面试的时候,有些问题你不会,在后续的工作中,潜意识里就会留意,某一天你就会突然想起来,这个问题我之前在面试的时候碰到过。虽然你早就忘了,但是大脑没有
至于孵化和渗滤,和考试有点类似,当你把某个问题的所有知识都调集起来,尝试了所有方法,还是解决不了的时候,就需要放下,做些别的事,让大脑在后台继续解决问题。然后总会有一些奇思妙想涌现出来,千万记得马上用笔记下来。原理就是大脑其实记忆的东西比你能感知到的多的多,但是因为关联太弱(你忘了),所以你调不起来,但是大脑可以在后台查找这些关联,有些时候是大脑自己找到的,有些时候是你在做其他事情时,大脑的有些关联被这些事情触动,让你产生了新的想法。因为这些关联很弱,所以很可能转眼你就忘了(调不起来),所以一定要记下。
至于知觉学习,就是锻炼直觉,这真的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