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春天,日本宫川町的三浦市落成了一间小小的面包圈店,当地人称其为“身负重任的小店”。
店铺之前是一个单层的渔具仓库,面积只有一千多平米,由于长时间无人使用,已经废置很长时间。当地人口只有1300人,这几年来三浦市人口和税收呈递减趋势,当地政府也在找寻空置房屋再利用的可能性。业主宫川度假村公司认为,他们无力停止人口下降,但是也许能够吸引外地人们参观这个区域。为此他们选择了三浦半岛最南端的一座空置房屋改造成为一家面包圈店的。
这座由ROOVICE工作室设计完成的小屋坐落在一个山谷中,可以俯瞰一处小海湾。这里距离东京一个半小时的车程,距离横滨一个小时车程。虽然小屋地理位置甚好,但这里却是当地居民不常到访之处,可谓深入自然的腹地。鸟儿的歌语和海浪的声音陪伴着小屋,让人心旷神怡。
业主希望借此建筑,能推动更多东京、横滨的人来此游览,甚至可以给当地人一些启发,期待有更棒的吸纳旅游的项目、产业出现。
下面笔者就这间面包圈店做几点浅陋分析。
建筑落于一处缓坡地上,建筑与室外的高差由一步台阶来解决,高度200mm左右,比平常所见的楼梯踏步略高,这是由于建筑距离路面很近,空间局促不允许设置两个踏步。这种恣意随性的存在方式反而显出地域特色,与城市中严丝合缝契合人体尺度的入口区别开来,任性一下也无不可。
入口台阶与路面之间的缝隙里掺杂了稀疏的杂草,不知真正投入使用后是否做清洁处理。也可以让其自由生长,若将来有一定的客流量,游人如织,踩来踏去杂草自然就踪影不见了。
台阶一侧的墙根下有一束绿植,估计也是自然生长,未经修剪。这在建筑沿街面也是很重要的存在,它是建筑临街面唯一的一抹亮色,直接影响了路人对这家店的直观判断。
一栋建筑首先是生活居所,也是活动道具,但它并不是作为一个单独的工程产品的存在,它和其内部、外部的人、物品、植物等各种附属物品息息相关。(比如,荒野之中的茅舍前面站着一头黑熊,你会感觉茅舍阴森、粗陋、惹人厌弃;但若门口站了小李子一只呢?嗯,茅舍似乎神秘、复古、令人向往……)
这一从看似不起眼的绿植其实起着不小的作用。颜色上鲜活了面包圈店的正面,哪怕场景中没有人,这画面显得有朝气。(这里补充一句:岛国对于颜色饱和度的把控极其到位,饱和度低一点显得浑浊,高一点就有些刺目,笔者在一个美食纪录片中看过一句话:享誉世界的日本抹茶之魅力不仅在于其微妙的味道,其醇厚的颜色更令人欲罢不能……)
记得日剧《最完美的离婚》中,女主角在一家小洗衣店工作,这家店距离道路也很近,入口处五六步台阶朝向侧面来解决室内外高差,其设计也无甚特别之处。但是!台阶一侧经常放置一辆复古范儿的亮黄色的自行车,真正的宇治抹茶粉的绿色有多正,那辆自行车的黄颜色就有多正。经过笔者作为一枚颜色控的细心观察,只要镜头扫过那家店门口,都不会放过那辆正黄色自行车。
这辆车是店的一部分吗?非也。是建筑师设计之初就安排好的吗?非也。但是,你会在路过时因为这辆自行车的魅力而对这家店产生好感吗?然也。——这就是建筑之外的不经意的附属物的魔力,建筑的氛围塑造只靠建筑师一个人力量太单薄了,使用者、顾客,甚至邻居都像葱花、姜片、椒盐一样会影响到一碗建筑的味道。
建筑的外墙材料选用了一种聚碳酸酯波纹板,你可以将其理解为透明的墙体,也可以看做钉在木框上的波形幕墙。设计者ROOVICE的愿望是将室外的自然绿色吸纳到小店中来,同时也提供了开阔敞亮的内部就餐环境。竖向的波纹板不仅保证其受力合理,在人的视觉感受上也有了趣味,如同水立方的ETFE膜墙体,它符合人们的视觉审美不仅因为其材料轻盈、颜色美丽(夜景),还因为大小不一的蜂窝状墙面分格避免了整体立面的单调。这如同一条裙子的蕾丝边、一盘蒸鱼上的香菜叶、一只手机后盖的玫瑰金,似乎不重要,却最能打动你。
这种轻型有机材料在建筑中的运用已经有段历史了,但笔者认为这类材料更适于用于小型建筑,或者景观构筑物。首先,当前业界对这类材料的性能研究并不充足,不要相信那些材料商的吹嘘,一种成熟的材料永远是优点与缺点同时存在,世界上没有坚固、耐久、经济的无瑕疵材料。其次,从使用者心理学上分析,其实大众对其态度还是停留在“参观一下”的程度,很少能接受在自己长久生活、工作的处所大规模出现。无怪乎普利兹克奖章上是“适用、坚固、美观”三个词,大多数人对于建筑的态度还是“安全、好用”,轻型材料好比“面包”这一食物在中国家庭中的认同感,早饭吃吃还可以,是不能当做正经主食的。
也许有人问,水立方这种使用膜结构的大型体育场馆怎么成功了呢?第一,其维护费用极高,非私营业主能负担的;第二,笔者在“设计中国”纪录片中看过,“开工头三个月,工人完全看不懂图纸,一点进展都没有……”,这说明施工难度也巨大(但如果把光辉的国家形象放在首位,那没话说);第三,它有作为“水运动场馆”的特殊性,墙体膜材料在灯光的效果下和水的主题契合(但是相对普通的玻璃材料能不能达到这个效果也值得考虑);第四,你去看白天无灯光效果的建筑外立面……
面包圈店的内部不太容易归于某种风格,因为它显得有些不统一,描述为“混搭”也不为过。
除吧台位置外,顶棚完全裸露坡顶木结构,但结构与中国传统木建筑的规整桁架有所不同,使得上部空间看上去有些杂乱。悬于半空的横梁也是为了支撑吧台上部的三角形吊顶。(此吊顶应该有储藏空间的功能,可以看到底部有可移动的板。)
木材质温和、自然的特性十分惹人亲近,在空间局促、“以小见大”的日本建筑中很常见。日剧《孤独的美食家》中,井之头五郎随便进入一家店,喜欢四周打量,笔者在好几集中发现在镜头会在屋顶上方、穿过木桁架给五郎叔一个俯瞰镜头,说明在日本人看来,性质纯粹的木头还是很值得骄傲的。
柜台上是干净的白色,透明的玻璃箱子里整齐码着面包圈,这是用当地小麦、奶油和当地蔬菜制成的。(普及一点小知识:这种食品学名叫bagel,是一种先蒸、再烤的面食,掺有青菜沫,味道介于馒头与面包之间。)
柜台上部的灯泡既是照明,也有装饰作用,夜晚放出幽幽的暖黄色。之记得中学化学老师说过白炽灯泛黄是因为富含钠元素,如今的节能灯多是发白的。日本的灯光却喜爱暖黄色,电影电视中如此,笔者亲身体验过的亦如此,至今不知何故。
从以上描述看来,风格是统一的和式风格,哪里“混搭”了?——我看到了店里柜台的台面。台面居然是白色瓷砖的,大约10cmx10cm的小方瓷砖,这令人有些费解。哪怕柜台角部做了贴心的圆角处理,仍然没有看懂设计师的用意何在。在这个偏远的人口稀少的地方(说偏僻也不为过),朴实自由的外部形象,连售卖的食物都强调“当地原材料”,然而柜台出现了瓷砖这种不甚适宜的材质。特别是这种小尺寸的瓷砖,多用在踢脚处、厨房、卫生间这种地方,难道是这个地区和瓷砖的生产有关联?
不同材质的柜台会给人不同的感受。《深夜食堂》(2009)里,柜台是围绕操作台成U字型,一种深褐色的木材板,和“深夜”的氛围融合恰当;《幸福的面包》(2012)里,柜台是颜色浅、纹理也不明显的偏肉色木材,给人平淡的慢节奏感受,恰如店主夫妻俩的性格;《海鸥食堂》(2006)里的店在芬兰,店里墙裙是呼应海洋的浅蓝色,台面是中棕色,穿浅底碎花衣服的小林聪美在柜台前忙碌,那画面能让你闻到肉桂面包卷散发出来的香味儿……
或者那些电影都已“年代久远”,新一代的日本人更偏爱偏欧美的时尚、高雅的冷质感?又或者东京、横滨的人们见多了城里的温馨木质的和风商店,对偏远地区的瓷砖小店更能产生兴趣?
不清楚,比起分析电影中某个人的举手投足,分析建筑设计师的动机更不容易。那些让旁观者纳闷的地方,有时候是业主/制片方的特别要求,有时候是设计师/导演的私人情结,也可能是特殊条件的无奈之举。这就是电影和建筑的乐趣与共同之处吧,是有着画面、情节、故事、让人想象与沉迷的复杂存在。
期待在这个“身负重任”的小小面包圈店里,能上演一番好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