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岳父家世代行医,至今已至五代。岳父家姓张,第一代医者是岳父的曾祖父,在京东一带颇有名气,人称“张三先生”,算来应是大清光绪年间的人,距今已有一百三、四十年了。张三先生最初在京东北坞村开了家药铺,坐堂接诊。这里是京东一带有名的回族聚居区,老先生就把字号取名“西域堂”。张三先生医术高明,周边十里八乡的患者络绎不绝,甚至西到通州(也就是现在的首都副中心所在地),东到蓟县(现为天津市的蓟州区)都有病人闻名而来,一来二去,“西域堂”的名头,也就随着患者的口碑,一站接一站的传了开去,张三先生就成了方圆百里内的名医。后来,张三先生把诊室开到了北京,和两位同仁一起开了家医院,叫“关厢医院”。解放后公私合营,这所医院逐渐成了国营医院并且改了字号,就是如今的“北京市回民医院”。
张三先生的名头可不是靠虚传得来的。老先生诸科皆通,最擅长的是儿科,然而最决活儿的,是治疗金创和毒疮。这两样儿,说病不是病,可都是要人命的玩意儿,最不好治。但无论到了多么吓人的程度,只要有口气儿,老先生就能把它治好了。正因为这样,给治好了的人自然是感激不尽四处传扬,听过老先生名号的人也愿意随声附和,那些没听过、没看过的,大都也乐意当故事听来,再茶余饭后的流传下去。于是,这一百多年来,京东一带,关于张三先生的故事可就多了,有些甚至神乎其神。
由于岳父早年过世,关于这些故事的真假,我曾向岳母求证过。老人家年龄七十大几,进张家门儿五十多年,又是长房长媳,对张家的掌故颇为了解。老人家对真假不置可否,倒是对我讲了不少从她的长辈们那里传下来的故事,这可是正宗嫡传,不比江湖传言。从这些故事中,可以看到张三先生的医者仁心,以及医术的高明,由此可知他这么大名头儿由来的原因,从中也可以看出百姓对良医的怀念来。至于故事的真假,我看倒可以放在一边儿了。
我从中选几个小故事,不添油加醋,说给您听,听对了劲儿的,您也象先人们似的把正能量传一传;不对劲儿的,就当是茶余饭后的谈资了。故事也比较多,一次可能说不完,那就写个系列吧。为了让后看到的人明白个来龙去脉,每个故事前都把这些字摆在篇首儿,算是个引子吧。
( 二)
张三先生幼年失教,不识字,这也是可以理解的,毕竟是寄养在别人家里嘛。但这个少时就有上进心,他看到别人识字他就跟着学。比如去赶集,看到小饭铺儿的招牌,他就问别人“这几个字儿怎么念?”,人家告诉他了,他就看着招牌默念,并且把字的样子记在心里;在哪个店铺前看到人家的字号,他也向人请教,知道怎么念,再把字样儿记在心里;有时候大人给他俩钱儿去买东西,他拿着钱先问卖东西的,这张是多少钱?这个字念什么?这样有几回,钱他也认得了;到了春节,村里人要贴门联儿了,京东一带的回族村大多是回汉混居,回族人家不讲究贴门联,汉民家里都会贴贴图个喜庆,他就站在汉民家门外看,看联上的字儿,有人过来了,他就拉着人家问,有识字的,就告诉他怎么念,是什么意思,他就默默记在心里。就这样,日积月累,他竟然认识了不少字。这也为他后来跟随舅舅学医打下了基础,要真是大字不识,恐怕舅舅想教他也不一定教的会呢。等到张三先生自己坐堂问诊当上了郎中,就离不开开方子抓药了。张三先生开的药方儿,据说别人看不懂,为什么呢?倒不是他用药多么离谱儿,医家悬壶济世,以治病救人为本,不会标新立异的弄什么新药来拿人做试验的。原因是张三先生写的字,一般没人认得,别人写字是一笔一划按顺序写出来,即使是行书、草书,那也是有章法、字法可循的,因此能让人认得,而张三先生写字是画出来的,他不管笔顺,也不怎么讲究横竖撇捺折,他就是画,依着自己当年在饭铺的幌子上、店铺的招牌上、门上的春联里看到的那个字样儿,给它画出来就算个字,这样的字,与其说是字,倒不如说是画儿。有时候,张三先生给人开方子,想写某味药材,不会写这个字,就当场问,问那些看病的谁会写,别人写下来,他就照着画在他的方子上。这样的方子,无疑只有他自己能看懂,所以,最早时候,是他自己开方子自己给抓药。后来,他成了家,他开方子夫人给抓药。虽然方子写成了画儿,可是不影响疗效,吃了张三先生的药,好得快,好得利索。远近的乡亲们都是知道这事儿,提起来上张三先生那儿去瞧病,先都笑,都说“让张先生给画一个去”。说,是玩笑着说的,可没一个不尊重、不佩服先生的,医术在那摆着呢,不看广告看疗效。
提起张三先生的夫人来,就得多介绍两句了。这位夫人可不是个一般人。据老人儿们传,夫人在医术上的能耐,要比张三先生高明多了。原来,夫人的父亲也是一位名医,在京东一带很有名气,与张三先生的舅舅都是同道中人,至于姓甚名谁,年代久远也不必考据了。夫人自幼本是喜欢学医的,但是那个年代,女孩子家哪有干这个的!老郎中不教女儿医术,但看女儿聪慧好学,倒是教女儿认识不少字。夫人天生应该是吃这碗饭的,她识字之后就自己看爹爹的医书,看得痴迷,看得忘我。有一次,她一边烧火做饭一边看书,她一手拉着风箱,一手拿着书看,灶膛里的火苗蹿出来,烧着了她的裤脚儿,她都浑然不觉,直到烧疼了才醒悟过来。就这样,到了夫人嫁给张三先生时,那医术已经相当了得了,只是限于女儿身,不能开堂坐诊,只能给夫君打个下手了。张三先生可是从来不敢小看自己的夫人,遇到有疑难病症自己拿不准时,还都要请夫人一起研究探讨。
夫人就是这样优秀,只可惜生在那个年代,要是晚生百年,怎么也得是个博士、专家的,而且是名副其实的那种。时运数势,富贵穷通,谁能说的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