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岳父家世代行医,至今已至五代。岳父家姓张,第一代医者是岳父的曾祖父,在京东一带颇有名气,人称“张三先生”,算来应是大清光绪年间的人,距今已有一百三、四十年了。张三先生最初在京东北坞村开了家药铺,坐堂接诊。这里是京东一带有名的回族聚居区,老先生就把字号取名“西域堂”。张三先生医术高明,周边十里八乡的患者络绎不绝,甚至西到通州(也就是现在的首都副中心所在地),东到蓟县(现为天津市的蓟州区)都有病人闻名而来,一来二去,“西域堂”的名头,也就随着患者的口碑,一站接一站的传了开去,张三先生就成了方圆百里内的名医。后来,张三先生把诊室开到了北京,和两位同仁一起开了家医院,叫“关厢医院”。解放后公私合营,这所医院逐渐成了国营医院并且改了字号,就是如今的“北京市回民医院”。
张三先生的名头可不是靠虚传得来的。老先生诸科皆通,最擅长的是儿科,然而最决活儿的,是治疗金创和毒疮。这两样儿,说病不是病,可都是要人命的玩意儿,最不好治。但无论到了多么吓人的程度,只要有口气儿,老先生就能把它治好了。正因为这样,给治好了的人自然是感激不尽四处传扬,听过老先生名号的人也愿意随声附和,那些没听过、没看过的,大都也乐意当故事听来,再茶余饭后的流传下去。于是,这一百多年来,京东一带,关于张三先生的故事可就多了,有些甚至神乎其神。
由于岳父早年过世,关于这些故事的真假,我曾向岳母求证过。老人家年龄七十大几,进张家门儿五十多年,又是长房长媳,对张家的掌故颇为了解。老人家对真假不置可否,倒是对我讲了不少从她的长辈们那里传下来的故事,这可是正宗嫡传,不比江湖传言。从这些故事中,可以看到张三先生的医者仁心,以及医术的高明,由此可知他这么大名头儿由来的原因,从中也可以看出百姓对良医的怀念来。至于故事的真假,我看倒可以放在一边儿了。
我从中选几个小故事,不添油加醋,说给您听,听对了劲儿的,您也象先人们似的把正能量传一传;不对劲儿的,就当是茶余饭后的谈资了。故事也比较多,一次可能说不完,那就写个系列吧。为了让后看到的人明白个来龙去脉,每个故事前都把这些字摆在篇首儿,算是个引子吧。
(一)
张三先生出身在京东一个回族聚居村。似乎人生成就了一番事业者都会有个苦难的童年,张三先生自幼父母双亡,跟随舅舅生活。寄人篱下,个中滋味何须多说!舅舅人不错,对姐姐这个孤苗儿照顾有加。舅舅是个医生,而且是个名医,靠着这门儿本事,生活上衣食无忧,家中颇有产业。奈何,舅舅有一子,不肖,吃喝嫖赌样样俱全,就是不学无术,一点正事儿不干。舅舅管束无果也就任他去了。光阴荏苒,转眼间舅舅到了老迈,行医已是行不了了,指望着儿子颐养天年,谁想这不肖子丝毫不顾老父卧病,依然花天酒地,直至败光了家业。老父无依无靠,卧以待毙。张三先生这时候已长成了后生,他担起照顾舅舅的责任,沏茶倒水,床上床下,细心侍候着。老人有儿不得养,倒是这个外甥给自己养老送终,心里那个滋味可想而知。老人家瞧着这个外甥人品厚道,眼伶手俐,就把自己一生行医的心得悉心传授。张三先生跟随舅舅认真学习,艺业渐深。数年后,老人自觉要归真了,拿出一个包裹交给外甥,说里边都是药方儿,有老方子,也有自己一辈子总结出来、专门治疗金创和毒疮的方子,全交给了外甥,只有一个嘱托,就是“但凡遇到穷人家来看病,分文不取,还要周济周济,不能忘了自己是个老回回。”说完撒手归真了。张三先生发葬了舅舅之后,在家门口儿挂了块牌子,从此走上了行医之路,这就有个之后的“西域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