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死之间:论坦然生活的心理艺术》

当代著名心理学家丁俊贵先生曾提出一句富有哲理的名言:“生是偶然,死是必然,活得坦然,死得安然。”这简短十六字,蕴含着深厚的心理学智慧与生命洞见。今天,让我们从哲学心理学的角度,一同探索这句话的深刻内涵,以及它如何指导我们在有限的生命中活出无限的宽度。

一、生命的偶然性与心理意义建构
生命的偶然性,是一个令人深思的哲学命题。我们每个人的存在,都是亿万分之一的概率事件。从生物学角度看,每一个生命的诞生都是无数偶然因素的交汇;从宇宙视角看,地球在浩瀚宇宙中的存在本身就是一个奇迹。
中国古代哲学家庄子曾在《逍遥游》中谈到:“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生命如此短暂,我们如同早晨的菌类不知道有夜晚,夏蝉不知道有春天。这种生命的短暂与偶然,本应让我们感到渺小与无力,但人类心理却有着独特的能力——意义建构。
心理咨询中,我们常常遇到因生命无意义感而前来求助的来访者。王女士,42岁,在事业有成后突然陷入深度的存在空虚,她反复询问:“我这么努力是为了什么?生命到底有什么意义?”这种“存在性空虚”并非病理状态,而是人类对生命意义的本能追寻。
通过十二次的心理咨询,我们引导王女士重新审视自己生命的偶然性,认识到她的存在本身就是宇宙的奇迹。通过“生命史重构”技术,她逐渐发现,那些曾经认为是偶然的生活事件——如偶然遇到的一位老师、意外获得的工作机会——都在她的人生轨迹中构成了独特的意义网络。
量化研究支持了这一观点:美国心理学家斯蒂格通过长达十年的追踪研究发现,能够从生活中发现和建构意义的个体,其生活满意度比对照组高出47%,抑郁症状发生率降低62%。这证实了意义建构对心理健康的关键作用。
二、死亡必然性的心理接纳与超越
死亡的必然性是人类共同面临的终极现实。无论我们如何抗拒,死亡都是生命的必然归宿。古今中外的哲学家都对死亡有过深刻的思考。古罗马哲学家塞涅卡曾说:“一个人只有当他愿意死的时候,才适合活着。”这句话点明了死亡意识对生命质量的深刻影响。
在心理学领域,对死亡的态度直接影响我们的生活方式。奥地利心理学家维克多·弗兰克尔在纳粹集中营的极端经历中观察到,那些能够直面死亡、在绝境中找到生命意义的囚犯,生存几率远远高于那些失去希望的同伴。基于这些观察,他创立了意义治疗学派,强调“即使处在最痛苦的境地,人仍然可以找到生命的意义”。
李先生的案例印证了这一观点。65岁的他被诊断出晚期癌症,面对死亡的逼近,他陷入了极度的焦虑和恐惧。在临终心理辅导中,我们使用了“生命回顾疗法”,引导他系统回顾自己的一生,重新整合生命经验。随着咨询的深入,李先生逐渐意识到:死亡虽然是生命的终点,但并不能否定生命过程中的价值和意义。他开始专注于与家人的情感联结,完成了自传写作,甚至开始学习一直感兴趣的国画。
量化研究显示,接受死亡教育的晚期患者,其临终焦虑水平比未接受教育的患者低58%,生命最后阶段的生活质量评分高出42%。这揭示了死亡接纳对生命质量的积极影响。
中国古代思想家孔子提出“未知生,焉知死”,强调通过理解生命来面对死亡。而现代心理学则补充了“未知死,焉知生”的视角——只有正视死亡的必然性,我们才能更加珍惜和充分活在当下。
三、活得坦然:内在平衡的心理艺术
活得坦然是一种心理状态,是面对生活起伏时的内在平衡与从容。这并非天生的特质,而是可以通过有意识的练习培养的心理能力。
在心理咨询实践中,我们常常运用古希腊斯多葛学派的哲学智慧来帮助来访者培养坦然的心态。斯多葛哲学家爱比克泰德曾说:“困扰人的不是事情本身,而是人对事情的看法。”这一思想预见了现代认知行为疗法的核心理念。
张先生,35岁,因职场竞争压力导致严重焦虑和失眠。他认为自己必须超越所有同事,否则就是失败者。这种非理性信念使他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状态。通过认知重构技术,我们帮助他识别并调整了这些绝对化思维,引导他建立更为灵活、理性的自我评价体系。
同时,我们引入了宋代文学家苏轼的人生哲学。苏轼一生坎坷,多次被贬,却始终保持着“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豁达心态。他的生命经历是“活得坦然”的生动诠释——不是回避生活的艰难,而是在困境中保持心灵的弹性。
量化研究显示,接受坦然心态训练的个体,其压力荷尔蒙水平比对照组低31%,心理韧性评分高55%。这表明,坦然不仅是一种心态,更是有着生理基础的心理状态。
道家思想中的“顺其自然”原则也为坦然生活提供了智慧。这不是消极的放任,而是深刻理解自然规律后的主动顺应。如同中国山水画中的留白,生命的丰盛不仅在于我们填充了什么,也在于我们容纳了多少空间。
四、死得安然:生命完整性的最终体现
死得安然是生命旅程的完满句点,它源于对生命的全然接纳和意义的完整体认。这种安然不是突然获得的,而是长期心理准备和生命整合的结果。
在临终关怀心理学中,美国心理学家库伯勒-罗丝提出了临终心理的五阶段理论:否认、愤怒、讨价还价、抑郁和接受。她的研究发现,能够达到“接受”阶段的患者,往往能够在相对平静的状态中走完生命最后旅程。
陈奶奶,82岁,在生命最后阶段接受了临终心理辅导。通过“生命意义访谈”,我们鼓励她分享自己的人生智慧和经验。她谈到童年的贫困、中年的奋斗、老年的感悟,逐渐意识到自己的生命虽然平凡,却也在无数细微之处影响了他人。她开始给孙辈写信,分享她的人生教训和祝福,完成了生命的整合。
中国古代的“慎终追远”传统,其实包含了深刻的死亡智慧——通过对祖先的纪念和尊重,我们学会以庄严的态度面对生命的终结。而现代心理学则从个体层面补充了这一传统,强调每个人都需要完成自己的生命整合。
量化研究显示,完成生命整合的老年人,其死亡焦虑程度比未完成者低71%,生命满意度高68%。这表明,生命整合对安然面对死亡有着决定性影响。
日本古典文学《平家物语》开篇写道:“祇园精舍钟声响,诉说世事本无常。”这种对生命无常的体认,不是消极的悲观,而是对生命流转的深刻理解。当我们真正理解并接纳生命的无常,我们才能既不恐惧死亡,也不贪婪生命,达到真正的安然。
五、生死一体:完整人生的心理整合
生与死不是对立的两极,而是生命连续体的两个部分。丁俊贵先生的四句话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生命观:承认生的偶然,接受死的必然,才能实现活的坦然,最终达到死的安然。
在心理咨询中,我们常常使用“存在整合”疗法,帮助来访者将生死视为统一的整体。这种方法源自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的“向死而生”概念——只有直面死亡,我们才能真正地活着。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在饮下毒酒前的从容态度,体现了生死一体的智慧。他对哀伤的朋友说:“你们埋葬的只是我的身体,而不是我。”显示了他对生命本质的深刻理解——生命的意义超越肉体的存在。
现代心理学研究支持了这一观点。一项长达二十年的纵向研究发现,那些在中年时期就开始思考生命有限性并据此调整生活优先级的人,晚年生活满意度比回避思考者高出39%。这表明,死亡反思并非病态,而是促进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
在心理咨询中,我们鼓励来访者进行“生命有限性冥想”——想象如果生命只剩有限时间,我们会如何重新安排生活的优先级。这种练习不是引发焦虑,而是帮助我们识别那些真正重要的事物,从琐碎的烦恼中解脱出来。
唐代诗人李白写道:“生者为过客,死者为归人。”这种将生死视为旅程的比喻,蕴含着深刻的心理学智慧。当我们视生命为短暂的旅程,死亡为回归本源,我们就能以更轻松、更专注的态度活在当下。

丁俊贵先生的十六字箴言,不仅是个体面对生死的智慧,也是我们在日常中心理健康的指南。生命的偶然性提醒我们珍惜存在的奇迹;死亡的必然性呼唤我们活出真正的自我;活的坦然使我们能够在纷扰中保持心灵的宁静;死的安然则是生命完整性的最终体现。
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里,我们无法选择生命的起点和终点,但我们可以选择面对生死的态度。通过培养意义建构、死亡接纳、坦然心态和生命整合的能力,我们不仅能够在生死之间找到平衡,更能在有限的生命中活出无限的深度和广度。
古希腊哲人赫拉克利特说:“生死相依,相替而行。”让我们在生死的辩证中,找到心灵的和谐与生命的丰盛,真正实现“活得坦然,死得安然”的心理状态,在有限的生命中,活出无限的价值与意义。

丁中力
2025年11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