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长长的寒假,见面最多的孩子应该是冉。不是她见我,而是我见她。不是我要求,而是她主动。兴许缘于我给她颁过奖项,一个没有红章只有个人签名的奖状。
2019年五月,我提议孩子们跟父母共同录制音频《无字图书馆》这本书,孩子们每天自发轮流将《无字图书馆》带回家,朗读、录音,发到班级群。冉给我发语音“我也想读书”。从那天起,19年春学期到19年两个月的暑期,再到19年秋学期,冉每天都将跟爸爸一起读书的音频发给我。冉爸爸在冉吞吞吐吐读不下去的时候上去托一把,再交给冉往下读,再在某个卡壳的地方又接住,再交给冉读下去。说实在,不熟悉他们的人是不知所以然的,但我深谙这结结巴巴,吞吞吐吐里是一天天的坚持,是韧性,甚至是任性。每天打开音频听,是听不出明显流畅的地方的。我就发出“大拇指、加油、坚持”的回应。冉并不在乎网络这头的老师——我,有没有接收文件,应该说是冉爸爸不在意老师听没听。他们只是在我的对话框里栖息、停留,而后生长。而我和我的对话框就在那里静静地听,听他们父女俩幸福地链接,幸福地用气息画画,朗读本身就是在用声音画画啊!这或许就是泰戈尔对教育诗意的诠释——教育就是向人类传递生命的气息。他们每天在读,每月在读,2020跨年的脚步载着父女俩的共读铿锵而来,走着走着,音频里冉的朗读声脱离了父亲的搀扶,20分钟的声音里,她一个人呼吸,一个人“喵喵喵”的摹音,一个人在运转思维,猫啊熊啊狼啊在演绎着童话,翻书的摩挲声伴着她略带急促的换气声,从网络那头毫无保留地传达给我,为了给我的眼前描画出一幅专注的读书图。
想起年前放假的前一夜,辗转反侧的我想要在放假的这个清晨做点什么,做点什么呢?孩子们等着各种盖着红章的奖状证书,载着一年来的果实过好寒假。而,而努力了一学期两学期并没有鲜红嫩绿高挂枝头的果实的孩子,他们用什么来过好寒假呢?他们用什么来印记走过的这一路呢?他们用什么来指引着抬头看路呢?两个孩子从前的三年四年都在个位数的考分里低头,虽然考分不是多维生命的全部,但是狭隘的量尺一直缠得正在拔节的生命窒息,连站在左右相伴的我也会呼吸困难。我没有红章,我要用我的大名来告诉她们,两位数的考分,不管达到没达到世俗的及格,它们就是你们这一路耕耘而来的鲜红果实,一样可以高高挂起,做点亮生命的明灯。生得再平凡,也是限量版。我要让限量版知道自己是限量的。何况学校是舞台,而不是擂台。于是,我起身用电脑打下了“某某同学,在2019年秋学期,努力读书,努力写字,努力记忆,学业取得巨大进步。特发此状,以资鼓励。署名(手写):陈冬梅。日期:2020年1月17日。”在我打出“努力读书,努力写字,努力记忆”的时候,这十二个字是从我脑海的画面里自己跳出来的,画面里有冉在咬字发音,有涵在凝神读书,有森在埋头写字,有俊在背书。森和俊在期末考试中甩去了红灯笼,于是打印机里吐出了四张没有红章但鲜红明亮的奖状,我郑重地签上了大名。打印机里还徐徐庄重地吐出一张特别的奖状——“某某同志,从2019年5月—2020年1月,您陪伴冉同学读书,并录制音频,特此授予您最佳父亲(四个大大的黑体字)”。我更加认真地签上了大名。这五张奖状是我一夜思量而来的五张纸,我不知道这五张签有我大名的纸张,会是未来什么故事的开头,但我总有种预感,一定是美好故事的序言。
其实故事的开头已经在书写,冉爸爸加了我微信,发了朋友圈“丫头一点点进步,也是值得表扬的!更要感谢老师们的苦口婆心,老师的不离不弃是关键。配着孩子和爷爷捧着奖状的图片(我是想请冉爸爸亲自领奖的,但是那是个工作日,不强求,我的初心送到即可)。”一直到昨日,QQ对话框里冉读书的音频依旧传来,微信里有了冉每天背诵古诗词的小视频,还有写字的图片,于是这个寒假我见面最多的就是冉。
尊重差异,善待差距。故事就会朝美好生长。
时空里,故事总是交叉发生。涵妈妈也是一直在努力陪伴孩子的,在去年的暑假里,她们在我的建议下朗读、记忆,慢慢积累。秋学期的第一天,涵在课堂上震撼了同伴们,她的课堂思维与表达有了根基。这要说起另一个小故事了,在读了叶文玲《我的“长生果”》后,我也是在一个夜里突发奇想,清晨带了两个红色网袋包裹的苹果,红色网袋上还插着一片绿色装饰纸(惊叹于现代商人的奇思妙想),我呼这两个装扮诱人的苹果为“长生果”,孩子们睁大了黑眸——长生果?对呀,这是属于爱思考想上进的孩子的。于是,孩子们齐声里有两个声音“涵的!”“俊的!”为什么呢?“涵这学期每节课都积极思考。”“俊这学期每天都完成作业。”看吧,群众的眼睛多么雪亮,涵的眼睛里光亮光亮的,抿着双唇,双手握着“长生果”上位了。俊真的很俊俏,低着头含笑说声“谢谢老师”,将“长生果”轻轻地放在了桌子右角,看着。
后来呀,涵依然每节课努力思考,坚持每节课举手发言。俊的组长说“俊每天都追着我给他背书。”
俊妈妈发消息说:“真的感谢您对俊一直打气加油,让他提高了学习兴趣。我们也会多多努力,争取不让您失望。不过,您的赞美让他亢奋了几天。”亢奋不就是振奋吗?精神振奋,就是一种幸福吧。教育不就是为了让每一个栖息于大地的人自己幸福吗?而不是为了比别人幸福。
校园是生命的气息弥漫在每一个角落的地方。那教室的生命气息中,让师生感受到什么?本真,细节的真;唯美,细节的美;大爱,细节的爱。我们到教室里来,是感受生命的真,感受生命的美,感受生命的爱的!眼神里一定是真,长生果一定是美,同学的肯定一定是爱。
《教育的情调》告诉“教师”,如何带着敏感、机智和爱,进入孩子的世界,敞开孩子生命发展的无限可能,进而“针对不同的个体实施不同的教育行动”,形成一种“对独特性的独特关注”。(李政涛)
我在跟孩子们跟孩子的父母们慢慢地静静地行动,行动,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