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传说中的那段巫山云雨

今天说说李珣。

李珣,生卒不详,字德润,祖籍波斯,晚唐五代时前蜀梓州(今四川三台)人。花间词人,但风格疏朗清雅。擅作抒怀词,大多情感深郁,韵味悠长。

我向来对花间词温软柔靡的行文风格多有抵触,这一点,在介绍温庭筠时就倾向性地表明了态度,从不避讳。

但李珣的作品,相较温词,却显得清丽淡雅,尤其他的抒怀词,往往写得沉郁而深挚。这,在当时的一片花团锦绣春色旖旎的靡靡之音中,实属难得。

下面看他的词作。

巫山一段云

古庙依青嶂,行宫枕碧流。

水声山色锁妆楼,往事思悠悠。

云雨朝还暮,烟花春复秋。

啼猿何必近孤舟,行客自多愁。

巫山一段云:唐教坊曲,原咏巫山神女事,后用为词牌。双调小令,四十四字。上下片对称,各四句、三平韵。

古庙:指巫山脚下供奉神女的祠庙。行宫:当指高唐宫观,亦即楚细腰宫遗址。云雨:宋玉《高唐赋序》说楚怀王梦中与巫山神女幽会,神女辞别时说自己“旦为朝云,暮为行雨”。

词意:

神女祠坐落在青翠的山脚,细腰宫枕着碧澄的江流。宫墙内妆楼紧闭,水声山色依然,怎不叫人悠思不断感慨几多.

朝夕贪恋巫山云雨,美好的年华在烟花巷陌中消磨。想到这里,游子内心悲戚,如何还能忍听哀猿凄厉的啼叫,传到这漂泊的小舟?

该词大概写在前蜀覆灭不久。

词人乘一叶孤舟漂流三峡,途径巫峡神女祠凭吊细腰宫时,不仅遥想千年往事,联想有关传说故事,油然生发思古幽情,写下了这首耐人咀嚼的词作。

青山依旧,江流不息,象征昔日热闹欢娱的妆楼、行宫却大门紧闭,早已荒芜不堪,成为了历史,成为了遗迹。不禁回忆起自己轻狂的年少,也曾终日混迹烟花柳巷,流连歌馆楼台,极尽云雨之欢,遍尝酸甜苦辣,而岁月就这般悄然流逝了。吊古伤今的愁绪还未及排遣,谁知又传来巫山猿猴凄厉的啼叫,此情此景,怎不令漂泊的游子幽怨不止哀愁万分呢?

如果说崔颢的《黄鹤楼》在苍茫浑成、一气贯注的意境中表现了天涯游子的羁旅之愁,那么这首《巫山一段云》则将客行远乡吊古伤今时那种落寞凄恻的孤苦情怀演绎得更为真实感人。

小令既有对岁月流逝、往事不再的个人幽叹,又寄寓了沉郁的古今兴亡之感,情景交融,韵味不断。                       

李珣抒怀词中也有较多抒写闲适及歌咏隐逸之趣的词作。较典型的有《渔歌子》,如:

楚山青,湘水绿,春风淡荡看不足。

草芊芊,花簇簇,渔艇棹歌相续。

信浮沉,无管束,钓回乘月归湾曲。

酒盈樽,云满屋,不见人间荣辱。

词人将厌倦官场寄情山水的隐逸志趣一吐无遗,毫不晦涩。词风自然潇洒,清新瑰丽,完全可与张志和《渔父》相媲美。

但相对而言,我更欣赏李珣那些带有地域风情富有生活气息、尤其表现劳动妇女勤劳美丽的神韵以及自然淳朴的情怀的一系列作品。譬如下面的这阕《南乡子》:

南乡子

乘彩舫,过莲塘。棹歌惊起睡鸳鸯。

游女带香偎伴笑,争窈窕,竞折团荷遮晚照。

南乡子: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以咏南境风物为题,故名。有单调双调两体。单调始自后蜀欧阳炯词,双调始自南唐冯延己词。单调,有二十七字、二十八字、三十字各体,两平韵、三仄韵。

棹歌:船歌。

词意:

乘着画船,经过荷叶莲莲的水塘,船歌清悠婉转,惊醒了安睡的鸳鸯。

满带体香的少女依偎着同伴嫣然倩笑,个个娇媚,竞相折取荷叶来遮挡夕阳。

这是南国水乡的一个春日傍晚。

晴空夕照,碧水绿波,荷叶铺满了水塘。一群少女乘着画船,荡着桨儿,正信船而游。

她们怡然愉悦,和棹而歌,悠扬的歌声无意中惊起了莲叶间沉睡的鸳鸯。看着扑棱着飞散的一对对鸳鸯,姑娘们芳心暗动,春意泛滥,羞色映红了脸庞,显得一个比一个更加娇艳动人。为了掩饰内心的绮思遐想,少女们急忙簇拥一起,相互嬉戏倩笑,随即又争相摘取宽大的荷叶,看似用来遮掩夕阳晚照,其实是想掩饰内心漾起的那张相思情网。

这首具有浓郁民歌风情的小令,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活波俏丽的风景画。背景是柔美的晚霞、精致的彩舫以及弥望不尽的接天绿荷,主角则是一群天真妩媚的少女,重点则是她们洋溢着青春气息的一张张羞红了的脸庞。

花间词大多描写偎红倚翠的浓艳生活以及抒发伤春悲秋的凄怨愁怀,但这阕词却别有新意,色彩绚丽、节奏明快之外,更是妙语传神、丽而不俗,实是花间词中的上品。

这也是我为何解析李珣作品的原因。

诗词小常识(一):一首词也称一阕词,一般分上下两段。上段称为上阕或上片;下段称为下阕或下片。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通过简信或评论联系作者。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