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是一个专业的词汇。在上大学前,我一般管它叫写作文。
写作文是一件痛苦的事情,尤其是在高中应试教育背景下,每次还规定题目,还得刻意凹各种案例和美文美句,想来就是一种不舒服的事情,因为那不是我真正发自内心的表达,只是为了获得高分,虽然最后作文连高考也没获得过高分。
相比写作文,我更喜欢在我自己的小本本上记录一点自己的想法,简言之:随笔。一般是不开心的时候记录,似乎把它当成了一种发泄情绪的方式。
上了大学,不再写作文。写作这种东西开始离我远去。后来,在我一个中文系要好哥们的鼓动下,又开始拾起来。他告诉我,写作这种东西,不能断,不能丢,就像人不能停止思考一样,我深以为然。所以,大学那会儿,也开始断断续续的写过一些东西,一般是生日,跨年等带有纪念意义的日子会写一写,算是对自己生活的总结。此外,还有一些书评和影评。值得骄傲的还有一点,就是那会儿还写过一些短篇小说,在我这位中文系哥们的指导下,算是体验了一把才华。只是,这种才华并没有一直延续下去。
到了读研究生,除开还能偶尔写的一些随笔,就是论文了。那会儿写作量和阅读量很大,涉及的基本是历史专业方面,每天都感觉自己像一台机器,泡馆,看书,找问题,找论据,写论文,投稿,改稿,不断的输入与输出。虽然有些枯燥乏味,但研究生论文写作带来的是一次又一次的惊喜和回报,也锻炼了我的历史写作思维。因为研究生论文写作的锻炼,最后我成功写出了20万字国内首例有关越南战争美国战俘的研究,对此我很骄傲。
参加工作了,当了一名高中老师,写作成了一种反思教学的方式,一种对工作的思考。但写作这件事情对我来说,似乎又有不同的体验,因为题材有了转变,时间开始变得稀少,我变得很不适应,有一点痛苦,也开始找不到写作方向。
直到今天来上班路上,我在听“得到”时听到了大作家村上村树关于写作与人生的一些见解,开始又有了一点想法。他说,灵感对写作很重要。比如他在写今年出版的作品《刺杀骑士团长》就跟灵感有关,他最早涌现出一个想法,很快会写出前面一两节,然后思路停滞了,他会把书稿放进抽屉,接受自己的笨拙,开始等待。在等待过程中,他会训练自己进入一种跟等待和平相处的状态,比如慢跑,听唱片,或者熨衣服。然后等到灵感来了,他才会一直写下去。我常常痛苦的根源就是题材的缺乏,可能因为最近读书少,输入内容太过匮乏,除开教育故事,教学题材,似乎大脑已经打不开其他思路。
除了灵感,可能写作更需要的是安静的环境去构思,还有最重要的时间。不可否认的是,我对自我时间管理是存在问题的。参加工作后,常常对教学、班级管理也会有一些自己的想法,经常也会有一些课让我沾沾自喜。但往往刚准备要记录下自己的思路和课后反思,就面临一大推事情,不是常规工作就是备课、改作业,要是班级某个学生搞了点事情,那行程更是直接被打破。越是如此,开始觉得时间管理系统的重要性。
越是写作,还老感觉自己在端着写作。今晚听村上村树说写作是挖掘自我潜意识的过程,而真正打动读者的,可能不是故事本身,而是作者的潜意识。我理解的意思就是走心。可能我的内心还不够开放包容,所以常常写的一些内容都不愿意开放出来。而且总是要觉得写的很好,才会对别人分享。这种方式我知道不存在对与错、好与坏,但是那种裸奔写作的勇气,却一直在克服。
最近以班主任、语文老师们牵头的工作朋友圈联合发起了简书坚持更新活动,我自觉地加入了这波潮流,有点想锻炼自己的写作能力,重拾昔日的写作才华,可能还有点不服输的劲头。我也曾一度产生疑问,这语文老师和历史老师就是不一样,更新的速度和写作的速度简直不可比,有一丝羡慕,又有一丝嫉妒。
但还是想在这场写作之路上挑战下自己,毕竟,工作要是没有一点拼的劲头,那还有什么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