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怕孩子会失败,怕孩子以后不优秀。”
这可能是当代教育焦虑的发源地,但有时候我们仔细想想,我们真的只是担心孩子会失败吗?还是我们认为我们是失败者,所以将所谓的“失败”的恐惧投射到孩子身上?又或者是我们自己本身对自己的不认可,认为自己不优秀,所以希望孩子要优秀?
其实还是我们是如何定义优秀,如何定义失败的问题。现在大多数父母把优秀定义为——考上好学校,最好是211、985,然后有一个体面的工作,最好吃“皇粮”的,然后有个好媳妇,最好也是有体面工作的……说到底,还是绕不开想做人上人的崇高理想。
就我们目前的规律来说,有几个孩子能上211、985?根据2025年的数据,985高校的录取率大概在1.7%,211高校录取率大概在5%,也就是说全国平均每100名高考生中,大约只有1.7人能进入985高校,约5人能进入211高校。
我们再来看一下2024年国考和主要省考的数据,2024年全年公务员的整体录取率大约在1.5% - 2% 之间。这意味着,每100个报名者中,大约只有1.5到2个人能被最终录用。
你能确定你的孩子就是那6.7%之中的2%?
也就是说我们的孩子当中大多数是会成为很普通的人。我们何不当成一个普通的人来培养呢?普普通通,自然而然,“有着人的最基本的情绪、情感和情操。因为最复杂、最深远、最博大的情怀,实际上往往都是从最基础、最亲密、最生活化的环境中,人际互动中,跟父母、伙伴的相处中,一点一滴地培养出来的。”
“所以无论是复杂的教育问题,还是一般的教育问题,从起点上来说,无不是从最容易的地方开始的!”
“如果我们将培养孩子的重点放在培养一个普通的人上,我们完全可以避免过度的焦虑、过度的恐惧,避免把社会问题,把人的成长、人所遇到的挑战过度地妖魔化。只要耐心地培养、细致地培养,在人的环境中培养,一切都会变得容易、变得自然、变得可以期待。”
把孩子当成一个普通的孩子来培养,我们所能做的最好的事无非就是:
1. 看见孩子:放下焦虑,发现并守护他生命中原有的美好,保护好眼里的光;
2. 联结孩子:用良好的生命状态,教会他如何与自我、与他人、与世界温暖相处;
3. 放手让孩子走:尊重他的选择,信任他的力量,成全他的独立,并永远让他知道家是爱的原点,也是永恒的归宿。
让我们从无穷无尽的作业和分数中抬起头来,重新回到教育的起点——生命本身。当我们能真正理解、尊重并敬畏一个生命的成长规律时,我们或许就能给出那种“最不坏”的、最有弹性和张力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