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社会分工越来越细,专业成了一个人独立生存的标配品质。
有很多人孜孜不倦追求,希望自己成为一个专业的人。日本一个做寿司的大爷,成为很多人追捧的对象。人们从他身上看到了追求极致品质的匠人精神。
成为一个专业的人是件好事。不过我不得告诉你,匠人精神不是绝对,你可被那些鸡汤文害了。最终中了追求专业知识的毒瘾。
鸡汤文里那些激励人心的故事,很多人看后会产生一个吸毒后的幻觉。我只要钻研本职工作,成为一个专业的人,时间会给我回报。
假的!像王小波、梵高、毕加索等人,死后作品受到热捧,那是个例,所以才被传播。更多的是专业的人,找不到用武之地,一生潦倒。
在我熟悉的律师业,有很多专业律师穷困潦倒。为什么呢?找不到用武之地,没案源没收入啊。
话说回来,也没谁想一身才华、专业很强,然后生前穷困,死后才获得认可。
专业的前提是找到市场定位,然后切进去以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服务好目标人群。
但是,做服务的人都有过体会,要想服务好客户,仅靠单一知识和技能是不够的。
股神巴菲特的搭档查理.芒格对专业人士有个警告,越是专业的人越要警惕,小心自己引以为豪的专业害了自己。
他说,专业就像人手中一把锤子,当你发现锤子好用后,你会忍不住用它去解决所有问题。结果就是专业人士满世界找钉子和砸钉子,最后没钉可砸砸自己。
分享一个我的故事。我在保险公司做理赔时,我把自己的工作做成一张工作清单,这帮助我高效地完成岗位工作。我甚至还靠着它用三天时间带会新人。
最终我开始迷信这种工作方法,但也失去进步空间。因为标准化流程化让我沉醉在高效完成工作的亢奋状态中。这让我原本有机会升职,但我放弃了。
后来,我又常用清单工作法去处理工作。结果到头来,我始终没法主动提升自己,用新思维新方法完成工作。这导致我的职场生涯在到律所工作前,往往是从事那些重复的基础工作。因为这类工作好设计成清单工作。
这其实是一种职业病。比方说,很多律师都习惯性用法律思维去解决所有问题。他们做什么事都讲究约定清楚权利义务、违约责任,注重保存证据。但是,生活不是什么都靠法律就能解决的。太讲法律,容易让人觉得不可亲,也就不会想到帮他介绍案源。没案源,就没丰富执业经验,最终缺乏专业。
麻省理工学院著名的媒体实验室,伊藤穰一主任在《爆裂》这本书中讲到,面对更具不确定性和重杂的未来,其中一个破局方法就是多样性优于能力。说白了就是通才比专才重要,在一个机构中,人才的多样性比单一化有优势。
对这一点,我又有点小得意,在我们律所,我不是法律最专业的,但是我的收入却比很多人都好。
这倒不是因为律所主任是我同学,而是因为在我们这个创业团队中,我会的东西比较多。不谦虚地讲,我PPT做得比团队其他人好、又会做宣传册和图片,也能写广告文案等。我会的这些当然比不过社会上那些专业人才。但是,我们这个创业团队也不可能一开始什么专业人才都配齐。
再举个例子,《呆伯特漫画》的作者斯科特·亚当斯,他的画画水平和写作能力两样都不是最强的。但是,他把这个技能练到排名前25,然后把它结合起来。这就让他的作品比很多画家和作家都要畅销。
说到这,我想强调一下,我并没有小视专业,认为专业不重要。我的观点并不新颖,其实就是孔夫子的观点:君子不器。也就是说,一个人的才能不应该仅限于某一方面,而是十八般武艺什么都会点。
今天我们面临一个更复杂的环境,技多不压身绝对是行走世界的座佑铭。
在专业领域这条路上,往后往往是赢者通吃。你只有占领头部市场,才能获得生存能力。比方说,今时今日,你去做电商、社交你肯定竞争不过阿里和腾讯。但是拼多多和趣头条另起市场,从事的是社交电商,一下子有了崛起的机会。
就像我们做律师的,很多大企业往往是选择那些大律所和大律师。对新人律师来说,你只有找准你的市地位后深耕才能实现业绩突飞猛进。
零零碎碎说了一通,我总结下我的观点:追求专业知识,但别迷信它。因为,迷信专业知识会局限你的思维。解决之道,就是多接触学习新知识,哪怕一时没用。但是,一个人的知识面越广,就越能拓展你认识世界的边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