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普萧纪事》(The Wapshot Chronicle)是《纽约客》御用作家约翰•契弗(John Cheever)的长篇处女座小说,这部不为中国读者熟知的作品,在出版后的次年,1958年即摘得“美国国家图书奖”,“美国国家图书奖”作为美国文学界最重要的奖项之一,与“普利策小说奖”齐名。但在拿到“豆瓣鉴书团”电子书之前,我甚至都不知道这位作家,所以例行先去查了一些他的资料。
约翰•契弗(1912-1982),这位对国内读者来说显得很陌生的美国当代小说家,除了在著名的《纽约客》(New Yorker)上发表了119篇短篇小说,还与纳博科夫、塞林格、厄普代克同在一位金牌编辑麾下。他擅长写生活在城郊的富足美国人,他被誉为“美国城郊的契诃夫”,他的短篇小说被公认为是继海明威之后美国短篇小说的典范。
每位小说家的作品中都有自己的影子,约翰•契弗也不例外,他生于新英格兰马萨诸塞州昆西市,是家里的第二个孩子,曾经家境优渥,他的童年是在一所维多利亚式的大房子中度过的。1920年代,当新英格兰的鞋业与纺织业开始出现业绩大幅下滑的情况时,他的皮鞋推销商父亲失去了大量的资金并开始酗酒。1926年,他的哥哥弗拉德,因为家境的窘迫不得不离开达特茅斯学院(美国著名的常春藤联盟成员)。为了维持生计,他的母亲开了一家礼品商店。约翰•契弗读大学预科时被学校开除,他将这段经历写成了短篇小说《开除》,并发表在《新共和》杂志上。他在三十年代迁往波士顿和纽约居住,撰写小说梗概供电影公司选择电影脚本时参考,以此谋生。1934年,他开始在《纽约客》上发表短篇小说。他于1941年与耶鲁大学医学院院长的女儿玛丽•温特尼茨结婚。1942年5月,契弗进入部队开始服役,直至1945年。1943年,他们的长女苏珊出生。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他继续从事创作,写了大量作品,先后出版了五部长篇小说和七部短篇小说集。了解了他的个人经历后,再来读《沃普萧纪事》难免会觉得这是一部自传体小说,虽然作者本人并不认同这一观点。
《沃普萧纪事》讲述的了小镇圣博托尔夫斯的摩西•沃普萧和科弗利•沃普萧两兄弟的故事,两兄弟在小镇上度过了无忧的青少年时期后,因霍诺拉姑妈的督促而一起离开小镇,并开始打拼自己的人生。小说中的每个人物都有些古怪,却又不乏温暖,翻开小说好似翻开沃普萧家族的长卷,家族的一代代人物随着故事的展开陆续登场,小镇圣博托尔夫斯的美景也跃然纸上。这群往返于城市与郊区之间的中产阶级小人物,他们的生活看似过得去,但充满着不为人知的恐惧、挫折与徒劳。整部作品中现实与虚幻,喜剧与悲剧融汇交织在一起,真切又难以捉摸。
小说中用笔墨最多的自然是沃普萧家中的两个儿子摩西和科弗利,两少年本无忧无虑的生活在小镇,但美好的日子总是短暂的,小鸟总要离巢。摩西在离开小镇后本觅得一份神秘且优厚的职位,但被喜爱的女性使了绊子,失了工作,却又绝处逢生。二儿子科弗利偷偷跟着哥哥进了城,投奔有钱亲戚未果,阴差阳错的进了部队,还娶得一位美娇妻,但敏感的妻子不告而别……船长利安德•沃普萧,两兄弟的父亲,一名值得尊敬的老水手,葬礼上唯一的心愿是有人念上一段莎士比亚;他们的母亲萨拉,则是一名热心操办着小镇上一切大小事项的女性,后来在小镇上开了家礼品店,让利安德多少有些不满意。就是这样几个主要人物,撑起了一整部小说,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甚至充斥着不少家庭琐事,但就是些你来我往让读者看到了当时美国社会新中产阶级的生活与困扰。
《沃普萧纪事》是一本你不会立刻爱上的书,但一旦开始读,就会欲罢不能,它用不长的文字描述了很长的家族史,没有冒险故事,没有大起大落,像是一本短篇故事的循环集,如果故事能更紧凑些,也许会更值得阅读。特别是书中对同性之间微妙感情的描写,在1957年看来也应该是相当前卫的。它不是一本五星小说,却是一本很值得一读的小说。
原创文章,转载请保留或注明出处
个人公众号:子夏太阳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