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孔040良知是非

这个心就是儒家所讲良知。所以,梁先生经常举王阳明这一套,良知是非之心来讲。

下面我们来讲第三个问题,心与意欲。

这个问题主要讲他前后期思想,他的区别和连贯性,在生命哲学这个角度来看,梁先生他早期是用意欲来讲这个生命,那么后期它逐渐的用心来代替了意欲这个概念。

意欲和心,它们之间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意欲”,凸显的是一种力量,一种创造的力量;“心”,则注重在自觉、自由和生命活动之向上的方向性。实质上,“意欲”与“心”,它两个概念,所突出的思想意义是互相包含的。

在《东西文化哲学》里边,他讲宇宙大意欲,是向前奋努力奋斗,这样一种含义,实际上就包含了“心”的概念,所具有的那种自觉的意义,那种向上那种定向的意义,趋向于自由这种方向性的意义。

那么后期,他讲宇宙的本性的时候,凸显出来“心”这个含义,这个概念也不是西方哲学意义上的单纯的知识或者精神,而是在生命的整体存在的前提下,具有着动力性质的心,这个动力就包含了早期意欲的含义。所以,梁先生所讲的心也好,意欲也好,和西方哲学所讲的理性主义和非理性主义,理性和非理性相对峙意义上的概念是不同的。

西方哲学它是特别强调理性和非理性的区分。所以,当他注意到那种单纯强调认知的这种理智主义,要改变这样一种理智主义的偏向的时候,他又倒向了另一个方面,那就是非理性。 把那个人的情感生活等等理解为一种非理性。所以,西方总是有理性和非理性,主知论和主情论这两个方面的对峙。正因为它一方面是抽象的,所,他需要互补,这两个方面都是一种抽象,这个抽象就失去了它的真理性,所以,他需要另一方面来进行互补。

在中国哲学里面就没有这样两个方面的这种对峙。佛家讲这个宇宙,他的根据什么?

根据因缘说,缘起说。“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为什么说这个世界是空的,它的本性是空的,就是因为到的任何一种存在,都是因缘和合的一种产物。

万事万物都是因缘和合的产物,那种因缘,同时又可以再进一步分析,分析为一种因缘和合的一种结果。所以,万事万物的存在没有自性,从万事万物都是因缘所生,没有自性的意义上来讲,它的本性是空。因此他强调这个世间是一种无常,所以,人生就有一种否定性的意义,它没有自身肯定性的意义。

梁先生从心从意欲的角度来讲,生命的概念,和虽然用了佛教的名相,也用了西方生命哲学这样一种这些概念,但是它本质上是儒家的这种哲学,它是和西方的非理性主义的那种生命哲学和佛家的这套把宇宙的存在,把生命的存在看作最具有否定意义的这样一种哲学,是有根本性的区别的。

梁先生讲生命强调意欲,强调心的通性,强调自觉灵敏(灵冥?),和向上的这种创造的指向性。这一点和西方的生命哲学否定理性的作用,把生命的本质看作一种盲目冲动,一这样一种意欲的观念是不同的。

梁先生也谈到,生命的无目的性,并不是说生命是盲目的。所以说,我们的生活具有它自身的意义,不能把生活分成目的和手段两截,所以,梁先生在《东西文化及哲学》里面,他这么说,当我们做生活的中间,常常分一个目的手段,这是我们生活中的工具——理智,为其分配打量的便利,为了方便起见才这么做的。如果你当作真的分别,那么就有错误的危险了,就是将整个的人生生活达成两截。把这一截完全附属于那一截,而自身无其意味。

每一节都是为了另一节,你当下的生活就失去了它的意义。若处处持这种态度,那么把实时的生活都化成手段,而生活都倾欹于外了。生活的意义,强调生活自身的价值,以自身为目的。

所以,梁先生讲,生活它是无目的。他的说法是要强调生活是自然,是一种自然流行。只有从这种自然流行的角度来看,生命它才有自身的意义,要不然的话你把生命都变成一种外在目的。比如我们总是说我们今天好好学习,是为了明天,为了更好的生活,当然这个生命它是不是自私的,它一定是开阔的,但是生活生命本身它是具有当下的,它是自然而然。

生命他不是自私的,它一定是开阔的,但是生命本身它是具有当下,它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

所以,他从传统儒家,尤其是心学自然的角度来看生命。所以,他说在我的思想里面,这个根本的观念是生命,是自然。看宇宙是活的,一切以自然为宗,这个路数是中国的路数。他又讲,明儒王心斋(王艮),王阳明的一个大弟子,对他的启发最大,自然也就是生活的本真本善。

儒家的生命观就是要顺着自然的道理,要活泼泼顺畅的去生发,“万物欲生,即任其生,不加造作必能与宇宙契合”,使全宇宙充满了生意春气,春意盎然。

这是他讲自然的一个很重要的含义。其实中国传统的学说都是这样,看那个自然是活的,万事万物都有生命,从万事万物本身的生命存在去对待万事万物,这样你自己才和周围的世界有通性没有隔。

周易里边讲,“生生之谓易”,讲“地之大德曰生”,生就是生命。宋儒周敦颐,床前草不出去,为什么不出,看周围的世界,每个物都具有它自身生命的意义。这样去看物,所以,肯定那个事物自身的价值,这就是自然。

我们现在人看周围的世界都是死的,周围的宇宙不就是个物质,就是看着一群懒洋洋的物质,没有他的精神,没有他的生命,所以,我们可以任意去改造他,从这个观点出发,周围的人也是这样,这人他都是我的手段,和周围的世界不都像隔而不同。

所以,梁先生,他讲自然讲生命本身,宇宙本身生命本身没有目的,它是个自然而然,所强调的,恰恰是尊重事物自身的价值,从尊重事物自身价值出发,才能天地为万物育,天地位焉,万物育远。

我们现在宇宙不和谐,就是天地不为万物不育,就是我们的价值观念发生了问题,看周围这个世界都是死的,不是个活的。所以,梁先生的生命是自然,这样一种观念,它恰恰是从每一个生命存在,它本身具有自身的价值出发,来对待周围的世界。

所以,才能实现宇宙的通性,实现宇宙大生命的本性,他所说的生命哲学,他虽然用了佛家的一些说法,佛家的一些名相,用了一些西方生命哲学的一些概念,但是他和西方生命哲学和佛家的生命哲学的概念是有根本的区别。

他的生命哲学特别强调自然,强调生命本身它没有目的,它的意义就在于强调生命,它一定要注重它自身的价值,注重它的自然的流行。强调生命,本真的向善,强调心,如其所是,刚健精进,生生流行,充满生机生意,充满春意这样一个意义。

从这个意义上讲,梁先生所讲的宇宙生命具有向上创造的指向性和肯定性的价值,和西方生命哲学那种非理性主义的生命观念,以及佛教的那种虚无、悲观的生命情调,有根本的区别的。那么,他所讲的生命这个概念,与传统儒学尤其是大《易》的精神和心学的精神是相契合的。

第三个问题,我们就来讲讲,梁先生的心性学说。

也就是他有关直觉和理性的观念。中国哲学尤其是儒家,谈到心物的关系,是一种价值实现的关系。在这种价值实现的关系,它的出发点,它的应物的方式,是一种“以情应物”。梁先生他所讲的理性,后期讲理性,早期讲直觉,它是对传统的儒家的这种心性的观念,做了一个新的界定,也凸显了这样一种心性本体和心物关系的观念。

中庸第一章,中和的观念实际上就是个“以情应物”的观念,“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人应物的时候,它首先是用情,表现的是一种情态的这样一种方式,“喜怒哀乐发之未发”,按宋儒的说法讲的是人性,人心来应物的时候,首先是一种情感关照的方式,当你发出来能够中节的时候,恰好合乎事物之育。

我们人往往心发出来不是这样,我们先现在讲生态不平衡,以人类为中心,用人类中心论这个观念,看周围的世界的时候,你心发出来就不中节,不合乎那个事物之宜,不中节的时候,物就失去本性,我举例子说,疯牛病就是这个样子。人总是想,怎么样牛产肉产得更多,对我们人有利,然后就造出一些饲料来,让它长得快一点,奶产的多一点。牛本来是食草动物,我们硬让他食肉,在那饲料里边就是拿牛的内脏那些东西来做饲料,让它食草动物变成了食肉动物,不仅食肉,而且食自己的肉。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这个通性在人身上表现出来,就是良知,是非之心,这完全是儒家的心性之学。儒家的心性论,而不是西方的这一套东西,不是西...
    玩哲阅读 1,350评论 0 3
  • 生命它有个通的方面,生命看起来隔,但是从它的本性上讲,是通乎万有,而为一体。 通性事实上是,宇宙存在着一个内在的规...
    玩哲阅读 1,311评论 0 3
  • 所以,他认为西方的这套制度在中国不可行的。中国社会要走向现代,就需要培养一种新的政治习惯,新的政治习惯一定要从基层...
    玩哲阅读 1,378评论 0 3
  • 梁先生在前后期,用语上虽然有变化,我在前面已经谈到了,但是他对生命的这种本性的理解前后是一贯的。梁先生把这种生命,...
    玩哲阅读 1,225评论 0 3
  • 所以,我们这个根身,就是我们现在的这种肉体,包括肉体在内的这样反映周围世界存在状态,是我们多少劫,无量数劫以前,我...
    玩哲阅读 1,261评论 0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