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之路:资源型经济的涅槃与新生

        在山西这片古老而厚重的土地上,习近平总书记的考察足迹再次为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指明了方向。当总书记强调"奋力谱写三晋大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时,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对一个省份的期许,更是对整个中国资源型地区转型发展的战略擘画。资源型经济转型,绝非简单的产业替代或技术升级,而是一场涉及发展理念、经济结构、社会生态的深刻变革,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必须跨越的一道重要门槛。

        山西作为中国典型的资源型省份,其发展历程堪称中国工业化进程的缩影。"一煤独大"的经济结构曾带来高速增长,也埋下了结构单一、环境压力、创新不足的隐患。这种"资源的诅咒"并非山西独有,而是全球资源富集地区面临的共同难题——自然资源禀赋在特定历史阶段成为发展优势,却也可能异化为长期依赖,抑制了经济体系的多样性与创新活力。德国鲁尔区、美国底特律都曾经历这种阵痛,它们的经验告诉我们:转型不是可选项,而是生存与发展的必答题。

        中国式现代化为资源型经济转型提供了全新思路。与西方发达国家通过产业转移、资本外流实现的被动转型不同,中国的转型道路强调主动作为、系统谋划。山西近年来在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文化旅游等领域的突破,正是这种主动转型的生动实践。太钢集团研发的"手撕钢"打破国外垄断,山西老陈醋传统工艺与现代产业的融合,云冈石窟数字化保护与展示技术的创新应用,这些案例无不证明:资源型地区完全可以在保持特色优势的同时,培育新的增长极,实现多元产业协同发展。

        推动资源型经济转型,必须构建"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社会参与"的协同机制。政府需要做好顶层设计,破除制度性障碍,为新兴产业成长创造良好环境;市场应当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引导资本、人才、技术向高附加值领域流动;社会各界尤其是当地群众的广泛参与,则是转型能否持续深入的关键。山西在光伏扶贫、矿区生态修复等领域的成功经验表明,只有当转型成果惠及普通民众,转型本身才能获得持久动力。这种多方协同的治理模式,正是中国制度优势在区域发展中的具体体现。

        转型的本质是人的转型。资源型地区往往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文化心理和技能结构,当经济基础发生变化时,人的观念与能力也需要同步更新。山西近年来大力推进职业技能培训,实施"人人持证、技能社会"工程,正是抓住了转型的核心要素。从"煤黑子"到"光伏小哥",从矿工到数据标注师,这些职业身份的转变背后,是无数个体命运的改写,更是整个地区人力资本结构的优化升级。只有当大多数劳动者具备适应新经济形态的能力时,转型才算真正成功。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山西的转型实践具有超越地域的启示意义。中国众多资源型城市都面临着类似挑战,山西探索的路径——保持战略定力、坚持创新驱动、注重民生改善、强化生态保护——为同类地区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资源型经济转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保持历史耐心,在守住民生底线、生态红线的前提下稳步推进。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要"努力在推动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上迈出新步伐",这种"新步伐"应当是立足实际、着眼长远、蹄疾步稳的改革创新。

        当三晋大地的山川更加秀美,产业结构更加多元,人民生活更加富足时,我们将会看到:资源型经济的转型不是衰退的开始,而是新生的起点;不是优势的丧失,而是潜能的释放。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宏大叙事中,山西等资源型地区的成功转型,必将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又一有力证明,为全球资源型经济可持续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