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报道,24日下午,河南一名15岁男生戴口罩上体育课跑步时猝死。6天后,30日下午,湖南一名学生上体育课中猝死。一周内,两名花季少年皆因戴口罩上体育课猝死,事件一出,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我一直认为跑步本身是一种健康的运动方式,是为了增强体魄,锻炼心智。本来是为了活的更久,没想到却走的更快。那么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事值得提倡吗?
记得大学毕业的时候要考长跑,而且以全班最后一个人的成绩为班级成绩,如果最后一个人不及格全班不及格。制定这个政策的初衷是为了发扬团队精神,互帮互助。有个同学刚好踩在及格线上,发挥好就过了,否则全班都要受牵连。在跑步过程中,他一直是“重点保护对象”,安排了五六个人在他周围保障,万一跑不动了抬也要抬到终点。测试如期进行,到最后两圈的时候他的“极点”到了,虽然大家都在鼓励他坚持,但他实在顶不住,于是四五个人不由分说拖着他跑,可这样加剧了他的难受,索性直接躺在地上,而且边打滚边骂娘,可以脑补一下当时的场面是多么的滑稽。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二十多岁的小伙子,不是逼到没退路,谁会不顾影响破口大骂啊?但是大家丝毫没有因为他的叫骂停手,最终在五六个人抬着他跑了几十米之后,他挨过了“极点”,顺利的完成了考核,大家在终点欢呼拥抱,好像忘了几分钟前的不愉快。现在想想真有点后怕,如果当时他没有缓过来,而我们又采取了最粗暴的方式,后果不堪设想。而新闻中的两个孩子就没有这么幸运了!人生没有如果,只有结果和后果,好在他挺过来了。这种被逼着冒险的似乎好笑而又值得同情。
还有另外一部分人却是作茧自缚。他们把跑步当成炫酷的资本,用距离炫耀耐力、用配速炫耀实力、用跑姿炫耀魅力。为了长期霸占朋友圈排行榜第一,无论刮风下雨、感冒发烧、熬夜酒后,他们都会准时打卡,要不然浑身不自在,朋友圈没素材。每年马拉松比赛,总有一些选手,在离终点只有几百米的时候倒下了,就再也没有起来。没有过长跑经验的人觉得很奇怪,就剩下最后几百米了,有也走完了啊?可就是这短短的几百米要了他的命。还听说过一个故事,有个跑步爱好者,酒后不听朋友劝阻,非要去跑步,结果年轻的生命定格在二十多岁。是什么支撑着他们在200多心率的危险状态下拼死一搏呢?是PB,还是朋友圈的点赞?只有他们自己清楚。身体已经很明确的发来信号,他直接屏蔽了,有些人都已经晕倒了还在对救护员说“扶我起来,我能坚持”。甚至在医护人员强行他停止比赛时还痛哭流涕。这真的是一种热爱吗?连自己生命都不爱惜的人,谈热爱似乎有点可笑。学校的出发点也是为了学生的成绩,可是似乎同样犯了“成绩为王”的错误,最终酿成悲剧!
所以不要说“我还年轻”,“我能坚持”,“就差最后几百米了”。做一个有责任感的人好吗?自己图一时痛快,却让家人承担痛苦。要学会说不!不仅是对其他人,更是对自己。因为只有你才对自己的身体最了解,有时可以搏一搏,前提是运用科学的方法,而且旁边有懂得救护的人。否则,请不要冒险,考试不及格可以补考,PB没实现可以重来,记录终有被打破的一天,心脏的“砰砰”声胜过世间最美妙的音乐,何必执念太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