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三人行,必有我师!缘分成师!
教育路上有最美好的关系:真正美好的关系是相互支持的,最好的三角关系应该是:家长支持老师,老师支持孩子!
对待老师,需要明白:老师是教育者,不是保姆。
“孩子我交给您了,你就该说说,该骂骂,我们都交给您了。”这句话是家长最爱说,但是老师却往往不爱听。这句话看似是客套,但是话语中更有点推卸责任的意思。教师关心学生不等同于“母爱”,希望教师把学生当作自己的孩子,是对教育的误解。
老师和父母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父母是孩子认识世界的第一步,而老师在孩子学习与成长过程中起到的教育作用必不可少。父母和老师都应该积极和孩子参与到学习的世界中,一起成长。
想总归于想,现实却归于现实!
孩子在幼儿园应该学习什么?
孩子被送到幼儿园,一待就是三年,他们在幼儿园里到底学些什么东西,每一位家长都应该做到心中有数,也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合拍,更好的培养自己的孩子。
自我服务(自理能力,包括饮食起居、个人卫生、物品规整、自我保护等生存技能);
社会适应(交往、情绪情感表达、寻求帮助等等沟通与合作);
基本的学习习惯准备(倾听与表达、表现、完成指定学习任务等等);
孩子应该训练逻辑思维?
开阔眼界、趣味驱动,培养4-12岁孩子的求知欲
好的教育,不是给他世界观,而是带他观世界。
什么时候该开始培养?
——哈佛大学&蒙特梭利:早得吓你一大跳
咱们先看两组数据:
一个是哈佛大学儿童发展中心所发布的“人类大脑发展”曲线图,其中Higher Cognitive Function(更高认知能力,其中包括概念形成,解决问题,抽象思维,冲动控制,逻辑思维和创造力等能力)的发展顶峰早得令人发指,居然是在10个月到4-5岁之间:
另一个是蒙特梭利关于孩子能力培养“机会窗口”的报告,其中指出逻辑思维的敏感期在孩子3-4岁时就会出现,这个时候孩子的特点是就是爱不断追问“为什么”,“天为什么会黑”、“为什么会下雨”、“妈妈为什么要上班“ 、”我为什么要上幼儿园”……他们急切想要了解这个世界的逻辑规律以及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
有意思的是,刚体会到逻辑思考趣味的孩子会不断地主动练习,比如知道什么样的前提会导致怎样的结果,如果结果不是他们想要的,就会想方设法去改变前提,比如这位4岁小表弟的趣事:
这个年龄孩子对逻辑是超级感兴趣的,他们可以一天到晚所有的心思都花在琢磨这些事情上,所以爸爸妈妈一定要抓住时机,好好开发。
插个题外话,我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不少关注低龄孩子各种能力培养的家长经常冷不丁地会被扣上“焦虑”的帽子,其实我觉得这完全是高知家庭对孩子教育的正确认识,因为有太多的东西,比如语言、记忆力、逻辑……它们的机会窗口就是这么早,这时候开始才是性价比最高的时候。把功夫花在前期,可比上了几年学之后发现这要补那要补且妈妈也要团购支架划算太多。
3、怎么培养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
——我的建议:不用太“较真”
不知大家会不会感觉前面的内容有点儿太学术太复杂,那现在轻松的来了,逻辑思维培养本身就是个非常轻松有趣的过程,不用太较真,也不用总琢磨着怎么跟那些归纳、类比、演绎什么的一一对应起来,和孩子一起乐在其中就好。
最省事的方法:在生活中渗透
a. 多和孩子做分类,分类本身就是一种归纳练习。比如叠衣服,鼓励孩子按不同的规则来分,按家人分,爸爸的,妈妈的,我的;按颜色分,白的,红的,蓝的……按功能分,冬天的,夏天的….. 整理玩具也用类似的方式,让孩子体会同样的东西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寻找规律,还可以和他讨论比较不同分类的优劣;
b. 给孩子建议或要求时说清楚因果关系。比如,夏天到户外玩,可以告诉孩子,因为今天很热,所以你容易口渴;因为容易口渴,所以你需要多喝水。又比如,明天一早要赶飞机,可以告诉孩子,因为航班很早,所以我们要早点儿起床;因为要早起,所以今晚要早睡;
c. 多和孩子沟通我们做事情要按照一定顺序的原因。比如为什么要先穿袜子再穿鞋,为什么先系好安全带再开车,为什么搭积木时要按照说明书上的步骤顺序……逃逃很小的时候和我们一起去超市时,我会告诉他为什么我们需要先拿日用品、零食、干货,然后是新鲜的蔬菜、水果,最后才是冰冻的肉,海鲜,冰激凌,让他知道我们做事情的顺序每一步都是有依据,有道理的;
d. 鼓励孩子多观察寻找事物的相似之处。鼓励孩子多思考类似这样的问题,比如勺子、碗、盘子、锅,它们都有哪些共同的地方?苹果圆圆的可以吃,橘子圆圆的可以吃,还有什么圆圆的也可以吃呢?是不是所有圆圆的都能吃?
最靠谱的方法:在游戏中领悟
日常沟通虽然有效,但对爸爸妈妈的要求却很高,毕竟不是每天都能有那么多好点子。所以我最推荐的方式是和孩子玩游戏。游戏对孩子的思维是个非常综合的培养,以一会儿我们将提到的一款桌游Laser Maze镭射迷宫为例,孩子需要通过观察去总结归纳光的直射、反射和折射规律,然后做类比猜想,用这个角度的镜子可以把光束反射到这里,那换一个角度会怎样呢?最后演绎推导要完成目标所需要的步骤。
什么老师才是负责任?
这也只是个别现象,不过确实有很多家长表示,现在的老师越来越不负责了,名义上布置给学生的作业,有时候却成了转嫁给家长的难题。他们自己却什么都不管,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角度转到老师,老师却说其实也不是不负责任,而是不想或不敢负责,因为老师的责任太重了。
第一,现在的学生越来越不好管理了。互联网的兴起,稍微一点事情只要出现在网络上,就会让老师站在舆论的风口浪尖上。学生犯了错会狡辩,家长又护短。久而久之老师会觉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管那么多干嘛?他爱学不学,爱咋的咋的。
第二,家长的闹,媒体的炒,上级的无原则无底线致使教师人人自危,只能明哲保身。以前说是有理不在声高,现在是声高就是有理。一哭二闹三上吊,老师们脸皮薄只好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现在媒体为博人眼球,摒弃职业操守,有目的地偏袒所谓的受害者一方,教师的声誉被扫落一地。如过街老鼠人人喊打,恨不得把老师大卸八块,置之死地而后快。
第三,不管谁对谁错,反正全是老师的错。这样毫无原则和底线的处理方式,只会助纣为虐,只会使老师们越来越不敢管,学生和家长越来越嚣张。一边说教师有惩戒权,一边又说不能体罚学生。现在连说都要斟酌了,生怕哪句话说错了得罪了学生和家长。
可是,教育并不是为了取悦家长。孩子既然送到学校,就应该相信老师。80、90这两代人,当年读书的时候相信没有几个没有挨过老师的戒尺吧!以前的父母把孩子送到学校,临走时还不忘说一句,”不听话就打”。但是这样的“体罚”式教育现在没有老师敢用了吧。
负责任不一定好
不负责任一定不好
值得思考的教育路
反思之路
不要总觉得那就是为别人好
不要总觉得那就一定有作用
人与人不同
思想不同 成长环境不同
得饶人处且饶人
学会因材施教
学会因人对人
因为不是所有人都能理解你的好
值得纪念的第一次~教育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