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理论基础“一国建成社会主义”:【历史背景:对抗托洛茨基反对派(托洛茨基),列宁格勒反对派(季诺维耶夫、加米涅夫),“联合”反对派(托洛茨基、季诺维耶夫)】【历史演变:1924年中,布尔什维克主流思想,只有几个国家无产阶级胜利后在一国才有可能建成社会主义,要等西方无产阶级的胜利;1924年底到1925年初,反对“不断革命论”;1925年中,公开提出“一国建成社会主义”的理论,两种矛盾,内部矛盾——无产阶级同农民的矛盾;外部矛盾——苏联同一切资本主义国家的矛盾;1926.12.7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第七次扩大全会的保证中,全面论述“一国建成”论。预计在与农民保持正确关系的条件下,10~20年内取得胜利(托洛茨基:最低限度也要30~50年)“患了迷信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万能的病症”】【内容和含义:】【可能性和必要性:】【一国建成的基本条件:工农联合、建立社会主义经济,论证苏联一国建成社会主义的内部条件;基于对国际形势的分析,论证外部条件】【历史作用:】【理论缺陷:】
2,斯大林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思想:发展模式为高度工业化。【苏联经济由农业转向工业】【社会主义工业化路线的基本内容:促使国民经济普遍增长,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发展社会主义工业,限制排挤私人经济并最后消灭私人经济;迅速发展工业,但也不能牺牲农业,农业发展必须走集约化道路;重工业和轻工业不能把并重,优先前者;工业化从国力出发,量力而行;逐步拜托对世界资本主义的依赖性,保证苏联经济的独立性】【工业化核心是发展重工业,高度推进工业化】【工业化资金来源,具体而言:没收地主、资产阶级的生产资料为国有财产;废除沙皇的外债;国有工业提供的利润;外贸提供的利润;银行提供的利润;国家预算积累的资金;农业方面的积累。来源概括为两个:工人和农民。】【“剪刀差”应逐步缩小,但尚不能立即消灭。消灭剪刀差的途径:“不断使我们的工业合理化并降低工业品价格,不断提高农业技术和单位面积产量,逐步地降低农产品地成本;不断使我们的商业机关和收购机关合理化;如此等等。”且认为很快就会消灭剪刀差。】【背离了马克思主义扩大再生产的原理,不尊重轻重工业的发展比例关系;过分强调发展速度,忽视发展效益;过分剥削农业、剥夺农民必然会阻碍农业的发展】
3,社会主义农业:全盘集体化。采取行政手段、法律手段迫使富农把粮食按很低的收购价卖给国家,是农业集体化的进一步发展。
4,对外经济战略思想:从国际分工而重新出发,对西方资本家集团,一方面要合作,一方面要斗争。各国在经济上的相互依赖性,应同各国在经济上的独立性区分开来。
5,理论总结:《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斯大林关于生产关系内容的三分法: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由此产生的各种不同社会集团在生产中的地位以及他们的相互关系,就是马克思所说的“互相交换其运动”;完全以它们为转移的产品分配形式(反驳了布哈林的政治经济学研究商品生产说和雅罗申柯的政治经济学局限于生产力的合理组织说】【生产关系定义与马克思关于社会再生产的四环节: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恩格斯在《反杜林论》的三方面:生产、交换、分配】【对商品生产: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商品生产不废除(恩格斯认为“社会一旦占有了生产资料,商品生产就将废除”),他认为占有后给集体会伤害全民,给全民会伤害集体,因此只能进行交换,也就是社会主义存在商品生产和交换】【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两种形式: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两种存在紧密的关系。只是商品生产很特殊,不会引导到资本主义,没有资本家参与生产。必然要成为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特定形式。】【价值规律:“外壳论”(全民所有制内部交换的生产资料已经失去了商品性质,不是商品,只是“保留商品的外壳”)“工具论”(全民所有制内部存在的价格、利润、成本、利息等价值范畴看作是核算工具,而不是商品客观存在的经济运行机制)“限制论或排斥论”(社会主义制度下,价值规律已被国民经济有计划发展规律所取代,经济实践中否定市场调节,实行统一的计划调节)】【国民经济有计划发展规律:国民经济有计划发展是社会主义的经济规律。遵循这一规律的要求,制订正确的经济计划,促使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高速度地发展,是社会主义经济的特点。】【国民经济有计划发展规律和经济计划、基本经济规律的关系。他指出,国民经济有计划发展规律的作用,只是在以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为依据时,才能充分发挥作用。这是因为,国民经济有计划发展的规律,只是在具有国家经济计划发展所需要实现的任务时,才能产生应有的效果。而国民经济有计划发展的规律本身并不能提供这一任务。这一任务是包含在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之中的。至于国民经济计划化,必须在清楚国民经济发展任务的基础上,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斯大林强调,国民经济计划工作,必须遵守两个条件,才能得到良好的效果。这两个条件是:“①它正确地反映国民经济有计划发展的规律的要求;②它在各方面适应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的要求。”】【斯大林特别强调两点:一是不能把年度计划和五年计划跟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的客观经济规律混为一谈;二是不能把可能同现实混为一谈。按斯大林的说法,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规律是一条客观的规律,遵循这条客观规律使我们的计划机关有可能正确的做出一年一度的短期计划、五年为期的中期计划或更长时期的远景规划等,使整个社会经济运动有计划、按比例地的发展,但是这仅仅是具有可能性,能否变成现实,就必须研究这个经济规律,必须掌握它,必须学会熟练地运用它,必须制订出能完全反映这个规律的要求的计划。】
6,一些评价:【在所有制问题上,斯大林是“单一公有”论者。他认为社会主义阶段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只能是一种,即全民所有制,即使集体所有制也是暂时的,必须把向全民所有制的过渡作为目标。】【在市场问题上,斯大林是“产品经济”论者。他虽然承认社会主义还存在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但认为这主要局限在个人消费品和小农具以及外贸产品方面,否认国内的生产资料是商品。】【在计划管理问题上,斯大林是“本本计划经济”论者。他主张指令性计划指标主宰一切,不重视市场调节的辅助作用,实行的是以产定销,而不是按需生产。】【在经济管理体制问题上,斯大林是“高度集权”论者。他只片面地强调统一性的一面,而错误地否定了地方和企业在服从统一计划、统一领导的前提下应有的一定的独立性的一面,因而大大限制了地方和企业多快好省地发展生产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