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不断革命论:【民主革命到社会主义的“不断性”民主革命不是独立阶段,不能指定最低纲领,一次性完成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因为在落后国家只有无产阶级专政才能民主革命胜利,列宁批评“忽视民主革命的资产阶级性质”】【社会主义革命的“不断性”执政后的无产阶级政策加深,阶级特性逐渐明确,胜利的革命要推到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建设只有在民族范围和国际范围内展开阶级斗争的基础上】【国际革命的“不断性”社会主义革命一国开始,但不能一国完成,社会主义革命是国际革命】
2,列宁批评不断革命论:一忽视农民的利益和要求,贬低农民的革命性,二混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性质,企图超越革命发展阶段。十月革命后再也没有评判,直到1923斯大林和布哈林重启“一国的社会主义”问题。
3,新经济政策:有资料证明,托洛茨基是最早提出实物税代替余粮征集制(1920.1战争基本结束《粮食和土地政策的基本问题》)新经济政策的实质是“以工人国家利用资本主义社会的方式(市场、商品交换机制)、方法和机制来建成或争取建成社会主义经济”【“新经济政策不会破坏布尔什维克的专政,但布尔什维克的专政在新经济政策的条件下将保证社会主义经济成分战胜资本主义成分的优势”】【新经济在初步阶段没有坚持阶级政策的制约和修正,2500万小农户是俄国资本主义势力的根源,产生富农阶级,重演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过程,埋下大地雷】
4,加快发展大工业的计划:“(1926)近年来工业发展太慢,落后于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结果城市缺乏商品来交换农产品”批评国民经济五年计划(由国家计划委员会和最高国民经济委员会制定),认为它忽视工业,将工业发展速度定得太低。要求集中人力、物力、财力抓紧恢复和发展根本作用的企业,关闭不太急需的企业。1923提出“工业专政”思想(《新方针》)1926《十三人声明》指出工业发展速度不能落后整个经济活动,而是带动其他经济部门,并不断使国家技术水平接近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意义:一“取得胜利的归根结底是那种为人类社会提供更高经济水平的制度,历史的争讼不是立刻一下子,而是靠劳动生产率的系数来决定的”,二工业快速发展为农村提供充足的工业品,吸引农民交更多粮食,先进技术改造农村,避免农村两极分化和资本主义因素增长,反之则资本主义复辟,三工业巩固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基础。】【工业资金:改变国民经济收入的再分配,从富农经济那边转到国营工业里,把耐普曼的积累用于改善工人阶级的物质生活状况,方法:国家预算拨出工业纯投资;税收积累资金,征收私营企业主的超额利润,征收富农和富裕阶层的粮食;增加商品、降低成本、减少杂费、精简官僚;厉行节俭;对外贸易垄断、外国借款、租让制、技术援助合同;选拔好人才;减少决策失误;通过信贷积累资金;动员私人积累;减少流通费用;停止酒类的国家专卖】
5,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维护和巩固土地国有化;建立合作社,从财政、信贷、技术、机器设备等方面帮助他们发展,对抗富农;更加迅速地发展国营农场和集体农庄;税收限制农村资本主义因素
6,国民经济的实质:“预见、协调、指导、管理”。对待市场和计划要有灵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