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农场久了,有时候不免感到心情很丧,觉得前途渺茫,看不到任何希望;有时候也会感觉看谁都不顺眼,总想思想暴力别人包括自己;这种状态前段时间又席卷而来,让自己毫无防备。
从大学的时候,自己就被灌输了一条价值观——我们到任何地方都应该做一位“建设者”而非“消费者”,那个时候我深信不疑,并且这条也是社会主流混的好的必要规则。然后便要求自己,事事要做一个对别人或地方有贡献的人,这也造就了一个模式就是,我仿佛到任何一个地方,总是陪着创始人经历他们创业的艰难时期,一旦状况好一些了,便想逃走,觉得自己不应该继续下去或享受其中,自认为自己的使命达到了。这句话可能说出来有点自傲,但总觉等局势稳定一切运转良好自己的价值便没有了凸显的余地。但这条价值观也让我享受了它的红利,那就是到任何一个地方我都拼命干活,还算落得一个勤奋肯干的好名声。
但这条规则被自己运行几年之后,也开始发现它虽然帮助了我成长,但同时也局限了我,我开始不但拿这个标准去套自己,更多的是转向外面去要求别人,然后开始去给外界的人和事分分类,哪些人和事是所谓“建设者”的行为,哪些是属于“消费者”的行为,从此便陷入这个评判的河流之中,不可自拔,津津有味。当有一天我终于发现,自己的大部分苦恼都来源于此的时候,却也觉得无可奈何,束手无策。像我这么自认为好学的学生当然到处找老师沟通,自认为还很委屈,为什么别人总是跟不上自己的步伐,为什么都是自己在苦苦努力,为什么这个世界待自己这么不公平,哈哈哈哈,现在想一想,也似乎觉得很搞笑,尤其很可怜被问到的老师和被我评判的人儿们,他们那个时候到底是怎么忍受得了我的。忍受得了眼前这个“怨妇”,仿佛祥林嫂一般,到处去念叨。
于是,偏见便产生了,《傲慢与偏见》这本书可能从来没看过,但我想,偏见就是从傲慢中来,偏见就是从某一个我们信奉的信念中而来。
从此,开始对人有了分辨与情绪,在与人沟通和交流的时候,也充满了恐惧,那份恐惧来自于心虚,表面上看是不想让自己的情绪显露出来伤害到别人,但其实本质是,怕别人知道自己的真实想法,那份对他的评判。你看,人有时候是多么狡猾,有时候连自己的心都能骗得过。
一天,心情烦闷,去地里拔草,帅哥在走到地头的时候跟我说,你要不要跟我一起去摘马齿苋(一种野生植物),我本能地反应,我不要。我不喜欢摘菜,我喜欢翻地、播种、浇水、除草,我就是不喜欢采摘。然后我突然开始意识到一点什么,问自己,为什么不喜欢摘菜,因为我认为摘菜这个活很没有技术含量;仅仅如此吗?我的心告诉我,哦,原来还认为摘菜这个举动感觉好像一个“消费者”的动作,除草在自己看来就是一个“建设者”的行为。等到一个早上过去,我心满意足地看着自己拔掉的高高一堆草的时候,抬眼望去,帅哥正漫山遍野找了一大篮子马齿苋的时候,我又深深陷入了思考,他们不摘菜餐厅吃什么呢?没有来吃饭的客人,餐厅做出来又有什么用呢?
那一刻,仿佛雷天霹雳一样,自己的脑袋仿佛被砸醒了,世间所做的一切的事仿佛都被串起来了,所有的人和事都在一个圆的自给自足的循环中,生态性极好。也便真正理解了法师说的,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作用,每件事都有发生的必要。
从这件事情中,我总结出:不要信奉什么,除非我们可以自己摒弃掉它;不要执着什么,那将会给我们带来无限烦恼!
从此之后,当我不心怀鬼胎的时候,我发现自己可以跟任何人顺畅地交流,真正显露了自己擅长交际的一面,哈哈·······
也仅以此文,献给我那怨种老公,在我的备受折磨下,每次醒悟也都因他而起,哈哈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