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我们学校大队部为一年级的五百多名小朋友举行了隆重的少先队入队仪式,作为一(10)班的班主任,刚刚荣升为中队辅导员的我带领并亲历了这次入队仪式。
从上周开始,我们一年级的班主任就利用晨会和班队课多次对孩子们进行少先队知识的科普,大队部还邀请了五年级的一名优秀少先队员代表再对少先队知识次做了讲解。
为了让孩子们巩固少先队知识,我还在班上搞了一次少先队知识竞赛,当问及少先队的四个作风时,其他孩子都想不起来了,但图图竟然还能回答出来:诚实、勇敢、活泼、团结。我问他怎么记的这么好,他当时回答说他记性好。后来跟家长的交流中听家长说他对入队特别期待,在家里学习少先队的知识视频时非常认真。
周一发放了学校统一印制的《入队申请书》,申请书上有孩子们的照片以及家长寄语。
发放申请书的那天放学后,图图的家长找我说,因为家长寄语用水笔写了,然后不小心碰糊了,孩子非常难过,一直在哭,问有没有一张多余的申请表了?我把我留下的一张示范填写的申请表给了他。
今天上午第一课,孩子们盼望已久的入队仪式终于轰轰烈烈地举行了。
因为疫情,入队仪式在孩子们各自的教室里通过观看电视台举行。仪式的过程有出旗、宣布仪式开始、认识党团队的标志、看孩子们劳动视频、宣读入队名单、佩戴红领巾、宣誓、唱队歌、校长讲话、退旗等。
看着教室里坐得端正的孩子们,我内心居然也有些小激动。我给孩子们拍了很多照片,上传到班级相册。
有家长看到照片后跟我说,孩子昨天晚上就兴奋得睡不着,现在终于戴上红领巾了啊。
我昨天晚上还跟先生吐槽,入个少先队,搞这么大阵仗,真是搞事情。
但是看到入队仪式上孩子们认真的表情,对红领巾的热烈期盼的神情,我为自己曾经的肤浅想法感到惭愧。
人到中年的我,一路成长的过程中,在学校里没有经历过什么真正的仪式(除了升旗仪式吧),什么入学、入队、毕业、入团、成人仪式都不曾经历过。
而农村家庭的我们,记忆中除了给祖先祭祀的仪式,貌似没有更多了。
包括中国人比较重视的中秋节赏月、过生日等日子都跟平常的日子没有两样,在繁忙的农忙中度过。
记忆中的父母只知道不停地干活,干完活倒头就睡,哪里还有时间和精力跟你讲究什么仪式呢。
所以,这样背景下的我一直看不惯学校给孩子们搞的形形色色的仪式,明明都只是形式主义,明明都是为了作秀、为了写报导完成公众号的更新而已嘛。可是,从家长们的反馈来看,这些仪式给孩子们的教育力量是我们无法预估的。
夸张点说,平常再生动的教育语言给他们带来的道德和情感上的冲击感是不及仪式的十分之一。
所以说,我们的生活也要有仪式感,平凡的日子才会更有意义和奔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