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朋友相聚聊天,一位新妈妈说:“你不知道,产假之后去上班,我走一路哭了一路,满脑子都是小宝宝,想想她嗷嗷待哺的样儿就心疼”。
她的话让我想起一位父辈说过孩子的一次经历:“咱家里做玻璃生意,带孩子就得慎之又慎。这门口放着一排玻璃,小毛丫有一次玩着玩着就突然滑倒了,手刚巧碰玻璃上,瞬间就流血了,我当时那个心疼吆······”于是,瞬间看到一位七尺男儿的温柔和爱的模样。
从上面妈妈的眼泪,爸爸的言语中,可以很自然地感受到一股发自内心的爱意,可谓是深深的爱。也许父母对孩子的这份爱很容易理解,很多人会觉得这是为人父母的本能,然而不是人人都能理解这份心疼,也不是人人都能珍惜心疼背后的爱。
在现实生活中,父母为了孩子身体健康,可能一日三餐变着花样准备,孩子却可能因为一顿饭菜不可口而抱怨。老母亲为了儿子一家专心工作,尽己所能地在家里洗洗刷刷操持家务,家人却可能因为卫生不过关而埋怨。丈夫为了妻子少一份操劳,悄悄地张罗晚饭收拾内务,妻子却可能因为不合心意而指责。而抱怨、埋怨、指责的背后,都是理所当然的心理在作祟,因此少了一份对他人的体谅,少了一份对自己的体察,也因此屏蔽了他人对自己的一份心疼和爱。
当现实生活的不如意如滴水汇聚成河,心理防线被冲破,人们便会想方设法去寻求爱,寻求需要的满足。而心理咨询作为一种职业,就是用爱疗愈伤口,用爱成就一个人。而我有幸在一个封闭的心理成长团体中体验了心疼的感受,体察了心疼背后的那份深深的爱。
为此,我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而分享自己在心疼与爱的氛围中的成长与变化。加入是一个偶然的机会,参与其中却是一个自然而然的选择。这个心理成长团体在带领者保持初心的带领下,已经从最初单纯的读书与答疑,到经典案例讨论,再到现在的自我暴露与分析,功能日益多元而强大。
而团体成员也在彼此的接触与相处中,愈加信任和开放。起初只会分享自己对书上理论知识的解读,随着时间的推移,一年又一年对彼此了解的加深,大家能够逐步松动防御的盔甲,一点一点地展露自己的脆弱,慢慢流露自己的负性情绪。每当有人分享自己的经历时,其他人都是安静的倾听者和陪伴者,而倾诉者不用担心被嘲笑被挖苦,甚至因为被鼓励“想哭就哭”而放松。当多年形成的人格和生活模式在团体中呈现而当事人不自知时,每每被点醒都惊喜万分。当失误行为、梦等习以为常的现象被捕捉被分析,获得不同视角理解的时刻常常让人惊叹不已。当日常的繁琐让身心疲惫时,进入团体的两个钟头常常感觉精神放松。当微笑的背后隐藏压抑着的情绪时,允许被释放的瞬间总能感受到温暖。记得一位成员想哭却觉得喉咙有阻塞而哭不出来时,带领者眼泛泪花地说:“我看到你这样憋着,心疼得难受······”于是,这个心理成长团体在大家自觉的参与下,发展得愈加完善,推动着每一个人逐步成长。
当然,这样的心理成长团体相对稀少,愿意走进心理咨询室的人还是少数群体,更多的人需要在生活中捕捉爱的信息。庆幸的是,良好的亲密关系也可以提供类似成长团体那样的功能,能够让关系中的人感受到被心疼,感受到被深爱。
但再好的亲密关系,都需要一颗善于感受的心。从恋爱阶段开始,都不要把对方的示好当做理所当然,那么就会少一些上文所说的抱怨、埋怨、指责等等。而随着彼此的深入了解和相互体谅,当爱情转化为亲情时,对方的付出也都可以被看到,自己也能感受到被心疼和被爱,从而体会到实实在在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