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语法
1.从前我们说“放映电影”“广播歌曲”,现在的电视有声有色,用什么动词呢?我想“播映”是可以用的。这个词字典上还没有。遇到produce the story for television,这个动词就可以用了。(十多年前我已用“播映”
2.在中文中,不要把们翻出来,不翻更干净
土人们都围过来了。
女性们的服装每年都有新的花样。
童子军们的座右铭是日行一善。
医生们一致认为他已经康复了。
从前的科学家们已经在这方面做了开路先锋。
公司里的同事们替他庆贺。
3.现在的中文扩大“们”的用途,使它和英文they相同,所以有许多“它们”出现:
1. 这些海底生物虽然令人惊奇,但是它们的细胞……(可直接省去“它们的”,或省去“们”。注意文言是“其”,并不是“其等”。)
2. 把这些狗赶出去,免得它们弄脏客厅。(可删“它们”。)
3. 看看鱼,喂喂它们。(把“它们”改为“鱼”。)
4. 三只老虎都走上岗来,过了一会,它们便分散开了。(删去“它们”。)
5. 用暖炉保护这些脚趾,使它们不致冻坏。(删“们”字,最好改成“不要冻坏它”。)
6. 它们是这家公司的账簿。(改“它们”为“这些”。)
7. 我有工具,也知道怎样用它们。(把“它们”删去,或改为“工具”。)
8. 这种山岚只有早上才有,它们从山脚升起,渐渐在高空消失。(删去“它们”。)
9. 几十种新糖果上市。店家把它们拿出来推销……(删“们”字,最好改成“店家拿了出来……”)
3.量词的使用
一条途径,一匹马,一座机场,一枝枪
一把年纪,一名,
4.不用一个,把文中所有一个删去,不会影响译文
5.中文和英文的副词,有些用法不同,一般情形,中文里用得较少,如Habitually he fails to use his powers,如a symmetrically beautiful house,我们不说“有对称美的房屋”,而说“房屋匀称而美”或“房屋美得匀称”
6.如“反对采取温和政策的所有言论”,改为,“所有反对。。虽然和“言论”隔得很远,事实上却遥遥控制“言论”,并不会引起误会。这是合乎中国语言习惯的。又如“关于难民所有的资料”和“所有关于难民的资料”这两句,第一句不如第二句明白,因为第一句的“所有”,可能引起读者误会,以为那个资料是“难民所有的”,不是别人的,而第二句就没有这种情形。
7.名词短语
英文化的中文有一个大问题,就是把短语当名词用,如“他的不肯就范”“我不喜欢他的‘将计就计’”“物价的上涨得如此迅速”,改为,他不肯就范,我不喜欢他这样将计就计,物价上涨太快。
8.时态
英文的时态用中文来表现,有时不必太拘泥于某些字眼。“曾经”是中文,不过我们白话文里已经不大用这个词了。比不得英文的have(has)+动词的过去分词。“他曾经和朋友游瑞士”里的“曾经”是用不着的,只要在“游”字后面加个“过”字就可以了。“曾经和我交谈的人”,该改成“和我交谈过的人”;“他曾经有汽车洋房”,该改成“他有过汽车洋房”。
又,“他曾经吃过同事的苦”在白话文里该写成“过去他吃过同事的苦”,“过去”这个词倒是常用的。
还有一种常见的译文,如“他曾帮助使邻居同情他”,读起来似乎更牵强,“帮助使”不是中国话。
将的用法,中文不用这个词。
9.在的用法
在1953年,我到南京去看姑父”这句里的“在”也用不着
1953年,我到南京去看姑父,也不要用于。
“在……的方面”(或“上”),是英文in的中译,但有时用不着。如“在鞋的品质方面”,其实单单说“鞋的品质”也可以。“在积极方面……”也可不用“在”。
现在有许多译文,如“在百分之五十的情形下”“一大部分的税收仍旧花在毫无效率的警察局一方面”,都不大像中文。其实译者只要说“百分之五十”“警察局毫无效率,却花去了一大部分的税收”,读者也就明白了。
10.“太……以致不……”等
too good to be true一类的句子,不必译成“太……了,以致不……”,可以译成“好得过了分,恐怕靠不住”
至于so angry that一类的句子,一般人喜欢译成“他是如此的(这样的)愤怒,以致……”,这也不是中文。我们说话的方法是“这可把他气坏了,所以他就……”或者“他一怒之下,竟(就)……”。
11.✨“和”“及”“与”等
“约翰、詹姆、亨利和丹尼都是他的好朋友”里面的“和”字是多余的。
or当然是“或”,其实有时也可以当它是and来翻译,如“她剪裁(外衣),或是缝纫外衣”可以改为“她也剪裁,也缝纫外衣”。
两个形容词之间的and可译为“而”,如intelligent and diligent可译为“聪明而勤劳”,如果把“而”改为“和”字就生硬了。这个“而”字省了也不要紧。(“聪明勤劳”是很好的中文。)
12.大约”“左右”等
还有另一种结构,中文里不易用“大约”,如“这间公司的职员,总有大约三千人”,这句里“大约三千人”该改为“三千人左右”。翻译绝不能抱死一字一个译法,于此可见
每年的产量约五十万吨”可改为“年产五十万吨左右(上下、光景)”。“约七点钟”也该改为“七点钟左右(前后)”。这没有什么对不对,是好不好的问题。
13.各不相同改为各有不同
14.“救了起来”和“救了出来”有分别。陷在坑里、贼窟里,要救“出”来;跌倒了,要救“起”来。
15.“使他置若罔闻”这一句不太妥当,因为“使”的后面一定是采取行动或发生现象,如“使他屈服”,而不是消极的无为。这一句可以改为“这一来他就置若罔闻了”。
16.furniture. equipment不用负数
被动语态,用给,为,所,成,遭等代替
“给”字比“被”字讨厌得好些,如“他贪污给查出来了”比“被查出”好得多,但也还是用“给人查出”的好。又如“这笔钱给抢走了”,情形也一样。
中文修辞
有区别和有所区别意思不一样
There is...该翻“的确有”;there is..
“要懂得这次竞争的激烈和意义”,这句译文也不错,可是如果要更明白,就要说“要懂得这次竞争激烈到什么程度,有什么意义”。这个“和”字用的时候要当心。
英文里He belongs to his own people一句是很自然的,但中文里的“他属于他自己的人民”却不大像中国话。这句话不好译,意思是“他忠于同胞”“他和自己的民族是一体”。
volunteer social worker译为“志愿的社会工作者”不太好。因为“志愿的”和“社会”太近,有形容“社会”的倾向。如果改成“志愿参加社会工作的人”就没有这个毛病。
英文里在说明变化程度的时候,往往要把过程叙明。如“河身突然变狭到宽不足一里”,这样译不流畅,我们可以把那个“到”字拿掉,用逗号来代替,意思一样明白。
in 1939译为中文,很自然地会译成“在1939年”。这个“在”字用不着。同样,in July译为“七月里”也可以了。
关于说话,对话推荐用英式翻译
(英式)“对了,”约翰说,“我不想去。”
(中式)约翰说:“对了,我不想去。”
“他在1895年生在匈牙利”改为,1895年,他在匈牙利出生
又有人为了避免两个“的”字,把其中的一个改为“之”,如“世界之(的)混乱而多事的(之)局势”,也没有解决问题。其实就说“世界混乱多事的局势”也没有什么不可。
虚字不能变,如“他两度以盗窃罪,一次以讹诈罪入狱”,这句里的“度”和“次”,不但不高明,而且很糟。要不就全用“度”,要不就全用“次”。
Nothing can hurt him,中文里不一定要这个can字,用了“能”字就累赘,可以译为“没有什么伤他心的事情了”,这个“心”是加进去的。
“更为开诚布公得多”(more open)是不通的。“更开诚布公”“开诚布公得多”都对。
“财源来自何处”这句话嫌词费,该改成“财源在何处”或“财从哪里来”。
英文里有些动词如roar,人、畜、物都可以用,而这个字的中译“吼叫”却不能用于物,所以the engine roared不能译为“引擎吼叫”(诗里可以),这里只能用“轰鸣”,或“轰隆轰隆响了”。
一个人被土匪劫持,警方得到消息,派警察来营救他,我们不能说“救兵就来了”只能说“营救他的警察就来了”。不用多说,两军交战,援军才能叫“救兵”。
严格说来,“这种衣料接触到皮肤上的感觉”是不对的,这变成了衣料有感觉,应该说“接触皮肤后给人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