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听了杨老师的讲座,总结如下。他认为心理学是 “生活的智慧”。
心理学的三大功能:
1.精确理解别人的言行
2.合理预测别人的言行
3.有效地影响别人的言行
老年人的生理特点:发白,齿落,耳背等
老年人的心理特点:
1.固执,极端化。因为他们有过相当长的生活经验,不太容易听取别人的意见。
2.敏感。感觉到自己的衰老,在意别人如何看自己的衰老,在意他人的评价。
3.自我价值感降低。比如常常会说“人老不中用了”。
4.恐惧孤独,害怕被抛弃,丧偶,空巢老人尤为突出。
5.不容易适应变化,不容易接受新事物。比如让他们少出门,少见朋友,他们可能就会很不习惯。
老年人心理:老年人渴望被关爱,希望得到年轻人照顾,渴望被倾听,喜欢叙旧,喜欢见老同学,老朋友,希望与年轻一代分享当年英雄事迹。希望有人陪伴,顺从,不愿意被改变。
老年人的困惑:难以接受衰老的身体,价值感低,有远离社会中心的失落感,对生活失去热情。其实走出这些误区,赋予这些变化正面的意义。比如,虽然发白齿落,可以是亲切慈祥的老人。远离社会中心也远离了烦恼,忙碌了一辈子,到了休闲的时候。对生活失去热情,可以借机发掘新爱好或者以前被压抑的爱好。
与老人之间的矛盾,压力往往出于一些无意识互动,对面前的老人发生了移情。
与老人的沟通有言语沟通和非言语沟通。
言语沟通
多倾听老年人言语表达,专注,耐心。
1.听懂背后意义,语言,语调,要积极倾听,是为了理解去倾听,不是为了评判去倾听。
2.要多澄清,老人的短期记忆减退,往往重复不想表达的话,对想表达的话却没有说。
非言语沟通
包括面部表情,体态,目光,距离,朝向,音调,声强等,传递出是不是有耐心。
听众提问
1.如何与父母亦父亦母亦师亦友无障碍沟通?
关键是自己能否做到换位思考,自己是否能这样对父母。
2.父母强迫我关注我不感兴趣的事怎么办?
要觉察自己有没有情绪化,如果对父母能不那么讨厌,而是只是表达对这件事不感兴趣,或许就不会影响到与父母的关系。
3.老人出去串门怎么办?
多倾听老人,可以帮助他们用微信,电话与朋友沟通,又不妨碍隔离。
4.我节约,婆婆大手大脚怎么办?
你一定防止自己的情绪化,情绪化反应会有意无意流露出来,尽管不说出口,但是非言语信息也会影响婆媳关系,甚至是夫妻关系。不要对婆婆有过高的期待,如果实在不能相处,可以选择分开,尽量让自己在一个平静的情绪里对待婆婆。
5.儿媳妇总嫌我儿子赚钱少,我很不高兴。我劝她,想让他们好好过,她也总往坏处想,怎么办?
别人家的女儿嫁过来,有不满很正常,因为这个人一直在另一个家庭生活,那么现在有这些反应是很正常的。如果人家认可我们,我们要用感恩的心去对待。
6.隔代人作息不同,如何解决?
相互理解。这也是一个人社会化的过程。接纳理解特别重要。
7.老人对孩子过于担心关心怎么办?
这是爱孩子的表现,过于担心会影响老人自身健康,对于过于关心给予接纳,要对安慰老人,比如告诉他们孩子回来晚是因为学校有活动,不是出了什么事等。
8.母亲过于节省。
过于节省虽然不是一个好习惯,但是也算不上坏习惯。理解一个人必须理解她的成长史,在那个匮乏年代,对于食物都是很珍惜的。在理解的基础上接纳以后,可以摆事实讲道理进行劝诫,这需要一个过程。
9.想与父母好好沟通,话没说完就相互指责起来,怎么办?
想考虑一个问题,为什么父母这么急切地指责?如何理解指责背后的意义?社会中有没有这样的人指责你?如果没有,是你的父母太爱你了,才指出你的不足。我在个案面前可以做到保持淡定,从容,对我女儿却经常急躁,其实是太爱我女儿,超越了专业,职业要求,在女儿面前我的角色是父亲,不是咨询师,容易情绪化,容易直截了当。有了你的提问,我以后也要多注意在女儿面前多些耐心,爱心,细心。我建议你从他们爱你的角度去考虑。
10.老人说话我感觉不舒服,总想怼回去,是否应该忍着?
要加强自我情绪管理,他们是你的父母,不是训练有素的咨询师,他们不能管理好自己的情绪,那我们是否可以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如果是在社会上,人家说点让你不舒服的话,你再说点让人家不舒服的话,两个人的关系就不会好。如果想成为一个社会化程度高的人,可以先从与父母的关系开始。
11.如何孝顺又不委屈自己?
首先,不要片面理解孝顺。说句真心话,你可以拿这句话去问你的父母,父母认为孩子最大的孝顺就是“孩子过好自己的生活”。做父母的并不是认为孩子对自己好就是好孩子。往往是孩子不理解父母,父母不理解孩子。对于孩子来说,要学会不依靠别人的奖励,表扬来确定自己的价值,而是发挥潜能,做一个对社会,他人,自己都有价值的人,个人价值得到体现,生活有品位,就是对父母最好的孝顺。真正理解的准确,就没有那么大的情绪。关系好,不是善于忍耐,而是善于理解对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