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田螺姑娘
你好,我是爱观察、勤思考的田螺姑娘,一名小学教师,也是一名新手妈妈。今天分享我的感悟。
01
小时候一时找不到妈妈,就有“热心”大妈说,”你妈妈不要你了。“
所以等一见到妈妈,我就死死抱着妈妈的脖子不放手。
小时候想出去玩,大人说,”可别跑远,被人贩子抓走就再也见不到爸爸妈妈了。“
因为害怕被人贩子拐走,每次上火车我都三番五次叮嘱妈妈,临走前可别忘记带上我。
因为害怕见不到爸爸妈妈,我快奔三的年纪,还时不时做着找不到爸爸妈妈、一个人哭唧唧的噩梦。
小时候第一次捉到爬拉猴(知了的幼虫),老爷爷说,“爬拉猴会在肚子里挠人”。
于是,我从小就害怕那玩意儿,即使它很香又很有营养。
大人说,”别吃糖,会长虫牙,牙会烂掉。“
大人说,”警察叔叔会来抓说谎的孩子。“
大人还说,"晚上不按时睡觉就会被鬼抓走。“
大人的嘴巴里,怎么就这么多”恐怖“的语言呢?
我们这一代是被”吓唬“大的。可我们这一代,又有多少人继续”吓唬“这下一代?
这种吓唬式的语言,本意是引导孩子走向”正规“,使他们朝着成人想要的方向发展,可是,也真的吓唬到孩子了,难免适得其反。
02
其实,吓唬式教育大可不必。
首先,吓唬式教育会破坏孩子的安全感。
我们都知道,婴儿的安全感最初是因成人尤其是母亲无条件的回应慢慢形成的。
所以在很小的时候,孩子就对父母产生了强烈的依恋。
对孩子来讲,父母是全部。
诸如”不要你了“、”被抓走“、”再也见不到爸爸妈妈“这类的吓唬,真的是孩子的噩梦。
而安全感一旦被破坏,就需要成人花费更多时间和精力才能修复。
其次,吓唬式教育禁锢了孩子探索世界的欲望和兴趣,阻碍其发展。
比如,孩子因为有了阴影怕被人贩子抓走,即使在安全的公共场所,也不敢放开了去玩。
对于孩子来讲,”玩“就是探索外部世界,就是发展好奇心。
人类因为好奇心而发展,假使禁锢了孩子探索世界的兴趣,那么即便孩子优秀的成长,也是成长为优秀的芸芸众生罢了。
再者,吓唬式教育压抑孩子自己想法,使其失去自我。
因为害怕蛀牙而不敢快乐的吃甜食,即便孩子很喜欢吃甜食,也不敢承认自己想吃。他们会说”我不喜欢吃“,其实是因为不想蛀牙,所以不敢吃。
长期以往,孩子逐渐会因为压抑自己真正的欲望和想法,从而不敢表达自我,最终失去自我。
最后,吓唬式教育并没有用。它导致孩子注意力分散从而影响对关键信息的吸收,且会使父母失去威信,以至于孩子不再信任父母的话,从而叛逆。
蛀牙真的和吃甜食有必然的因果关系吗?
晚上不按时睡觉真的和”鬼“有必然关系吗?
想一想,假如孩子发现,吃糖并没有蛀牙,在外面玩并没有被人贩子抓住,不按时睡觉并没有鬼来吃掉自己……那么,是不是爸爸妈妈骗人?
长此以往,孩子会认为爸爸妈妈的话不可信,自然而然便质疑成人从而产生叛逆的情绪。
吓唬式教育只是吓唬到了孩子而已,我们的原意不是不让孩子在公共场所玩耍,而是想帮助孩子建立安全的社交规则。
可孩子陷入在”被人贩子抓走“的恐惧情绪,便接收不到真正的关键信息。
这种吓唬,对于孩子建立规则毫无帮助。我想让更多的家长知道,吓唬式教育大可不必,它属于伤害而不是引导。
我们要保护孩子的安全感,避免并阻止身旁人逗孩子、威胁孩子的语言和行为。
我们有更温和和实用的方法帮助孩子建立规则,为什么只能选择这样一种后遗症颇大的法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