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茫成了现代人的主调状态之一。作为心理工作者,经常需要对个案的这部分进行工作,大部分症状类似,背后的心理机制却大有不同,每个人对当下的迷茫期具体要做的也是不尽相同的。但在行动之前,先来理理比较普遍有的误区。
1、思维误区:认为“迷茫”是不好的。
觉得迷茫让我难受了就不是个好事情,然后拒绝讨厌它,从而导致双重不良感受:对现状不知如何是好的忧虑,否定自己的痛苦,久而久之不仅没法改变现状,也容易实现不好的“自证预言”结果:你看,果然很糟糕,一直让我生活无法前进。然后出现了和“迷茫”较真对错。
千万别忘了,如果能认识到它可以促进我们对当下生活的反思与探索,把迷茫放对位置,那它就是改变的契机,知道问题在哪,然后找到方法帮助自己突破难关。所以迷茫不是坏事,像身体生病一样,是给我们一个提醒要去关照自己,对自己的内心需求更加清晰。
2、行为误区:完全借用别人的“迷茫行动法则”。
当我们在不知该怎么办才好时,有人友善地分享ta是通过怎样的具体行动走出迷茫期和获得改变的干货,那自然是“救命稻草”,肯定是感谢万分。
但这里要注意的是:
1)你对自己迷茫的深层问题是否了解了?
2)对自己的改变资源是否清楚?
3)对ta的突破成功是否明白了其中的因果关系?
4)你和ta之间有哪些差异?
如果你有过以上的思考和理解,你自然知道该怎么用别人分享给你的“迷茫行动法则”,但如果你并没有做这些考虑,一味想逃离迷茫而完全借用别人的行动,很大概率上出现“做无用功”或“双重打击”。
3、情绪误区:恐惧、抗拒“迷茫”。
迷茫只是一种状态,不是具体的情绪,它也不会直接告诉你为什么你迷茫了,你该怎么办。
想要有针对性地度过迷茫期,还需进一步去了解自己迷茫背后的情绪是什么,背后的心理机制是什么,可能是努力时“怕自己走错”的担心,可能是对未来没有确定感的焦虑,可能是做什么都无意义的空虚......如果你没意识到做这些功课可以帮助自己更好走出迷茫,就容易被迷茫时“不知如何是好”吓到,抗拒它带来的“无力感”。恐惧和抗拒“迷茫”,往往会加重“迷茫”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