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陪妹妹去逛了颐和园。在走到仁寿堂的地方,听到导游说的解释颐和园名字的来历,于是好奇的听起来,回来后又重新查看历史,分享给大家。
颐和园是建于乾隆十五年(1750年),历时15年建成,名叫清漪园,耗银480余万两。清漪园内以中国古代神话中“海上三仙山”的构思,在昆明湖及西侧的两湖内建造三个小岛:南湖岛、团城岛、藻鉴堂岛,以比喻海上三山:蓬莱、方丈、瀛洲。清漪园的总体规划以杭州西湖为蓝本,同时广泛仿建江南园林及山水名胜,如凤凰墩仿太湖、景明楼仿岳阳楼、望蟾阁仿黄鹤楼、后溪湖买卖街仿苏州水街、西所买卖街仿扬州廿四桥等等。园内的主体建筑为大报恩延寿寺,并有一条长达700多米尺的长廊,其建筑与装饰绘画都相当精彩具有艺术价值以及众多游赏建筑。 颐和园万寿山清漪园园中理政及居住性质的建筑极少,乾隆帝游览清漪园均为当日往返,从未在园中居住。
咸丰十年(1860年),被英法联军烧毁。1861年8月(咸丰十一年)咸丰帝病死后,慈禧太后联合恭亲王奕訢发动的辛酉政变,此次政变打倒了顾命八大臣势力。为赞襄政务大臣(又称顾命八大臣),辅弼皇太子载淳为帝,总摄朝政,以时在夏历辛酉年得名。又因改变其祺祥年号而称“祺祥政变”,亦称“北京政变”。自此后,慈禧太后和慈安太后垂帘听政。1875年同治帝去世,慈禧太后选择妹妹的儿子爱新觉罗·载湉继承皇位,即光绪皇帝。1888年,光绪皇帝重建清漪园,并改名为颐和园,为了让慈禧在此颐养天年。光绪十六年(1900年),颐和园被八国联军又一次的破坏,抢劫一空。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修复。颐和园尽管大体上全面恢复了清漪园的景观,但很多质量上有所下降。许多高层建筑由于经费的关系被迫减矮,尺度也有所缩小。如文昌阁城楼从三层减为两层,乐寿堂从重檐改为单檐,也有加高的建筑,如大戏楼。苏州街被焚毁后再也没有恢复。由于慈禧偏爱苏式彩画,许多房屋亭廊的彩画也由和玺彩画变为苏式彩画,在细节上改变了清漪园的原貌。
我比较喜欢的是是颐和园17孔桥和颐和园的文化长廊。颐和园长廊在万寿山南麓和昆明湖北岸之间。长廊东起邀月门,西至石丈亭,中间穿过排云门,两侧对称点缀着留佳、寄澜、秋水、清遥四座重檐八角攒尖亭。象征春夏秋冬四季。全长728米,共273间,有548根柱子。长廊以其精美的建筑、曲折多变和极丰富的彩画而负盛名,是我国古建筑和园林中最长的廊。长廊还是一条五光十色的画廊,廊间的每根枋梁上都绘有彩画,共14000余幅,色彩鲜明,富丽堂皇,它的长度和丰富的彩画在1990年就被收入了《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彩画的内容多为山水、花鸟图以及中国古典四大名著(《红楼梦》、《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中的情节。画师们将中华数千年的历史文化浓缩在这长长的廊子上。其中许多风景画仿自江南山水,是画师们根据乾隆意图绘制的。
附上几个,看看你能不能猜到是什么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