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文学家彭端淑在《为学》中写了这样一个故事:四川有两个和尚,一个穷,一个富。一天,穷和尚对富和尚说:“我想去南海,你去吗?”富和尚说:“你靠什么去呢?”穷和尚说:“我靠着一个水瓶和一个饭钵就够了。”富和尚说:“四川离南海有几千里,我一直想雇船去,也没能成行。你只带这两样东西不可能实现!”第二年,穷和尚从南海回来了,富和尚知道后,很是羞愧。
富和尚为何一直没去成南海?用现代视角分析,正是因为拖延症!
有些人总想着从明天开始,每天系统的学习英语,结果过了几个月还没行动;工作任务再繁重,也要拖到最后一天才开始做;明天就要交稿了,晚上12点还在赶稿子……如今,拖延症像瘟疫一样,让许多人特别的苦恼。
为什么这么多人都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对此,知乎大V——陈海贤老师的著作《幸福课——不完美人生的解答书》里是这样说的:
实际上,决定一个任务是否有压力的,不是这个任务的难度、时长,而是我们与这个任务的关系。它是我们想做的吗?我们觉得这件事有意义吗?我们能自主地决定这件事的进程吗?我们能胜任这件事吗?如果这件事做砸了,会怎么样呢?
假如这些问题的答案就是我们想要的,任务再艰难,我们也愿意去面对挑战,并从这样的工作中找到成就感。但假如答案都不是我们想要的,任务再容易,我们也会觉得压力重重,并想要逃避和拖延。
一个任务是否会有压力会拖延,从根本上说,取决于我们与这个任务的关系。
1、 它是我们想做的吗?
2、 我们觉得这件事有意义吗?
3、我们能自主地决定这件事的进程吗?
4、我们能胜任这件事吗?
5、如果这件事做砸了,会怎么样呢?
换句话说,问问你自己,这个任务是否属于你的“刚需”?如果这个任务你不做,明天就活不了,呵呵,相信你一定不会拖延。还有,这件事对你而言,是否有意义?
这件事的进程是否能由我们自主地决定?是否有不可控的外界因素?
这件事在我们的能力范围内吗?你有几成的把握?
如果这件事做砸了,后果你承受得了吗?
通过问自己这些问题,找到自己内心的声音并理清思路,再来决定采用何种方式来展开行动。
我们可以尝试一下用“WOOP思维”来克服拖延,增加执行力。
心理学家加布里埃尔·厄廷根发明了一套能够增加执行力的思维方式,他把它叫做WOOP思维。完成一次WOOP思维只需要十几分钟的时间,却能带来意想不到的收益。过程如下:
W:愿望。放松,深呼吸。想一个你打算在当天、当周、当月或本年之内完成的愿望,并把它写下来。
O:结果。想象实现愿望之后的最佳结果是什么。尽量生动地想象达到这个愿望以后的经历和感受。
O:障碍。有时候,事情并非如你想象的那么顺利。找到那个妨碍你达到愿望的最严重的内心障碍。这个障碍可以是某种行为、某种情绪、某种观点或者某个习惯。重要的是,这个障碍必须是阻碍你行动的真正原因,而不只是表面现象。这需要你对自己的行为有深入的了解和剖析。
P:计划。要克服或规避障碍的话,想一个最有效的方法,并把它熟记于心。想象这个障碍出现在何时何地。制定一个“如果……那么……”的计划:如果障碍X出现了(何时何地),那么我就采取行动Y。把这个计划重复一遍念给自己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