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姜夔《扬州慢》赏析

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姜夔《扬州慢》

01小序:

时值冬至,夜雪初霁,天寒地冻,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怎让人不起怆然悲凉之意?

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彼黍离离,彼稷之穗。行迈靡靡,中心如醉。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诗经・黍离》)原出自《诗 经・王风》中的一首诗。《毛语序》称,周大夫见故都的宗庙宫室傾覆,遗址上长满了茂盛的黍子,于是写了 《黍离》一诗表达自己的忧伤。后代专以“黍离之悲”指代故国残破的悲思和今昔对比的伤感。

02上片: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

淮左名都,指扬州。宋朝的行政区设有淮南东路和淮南西路,扬州是淮南东路的首府,故称淮左名都。左,古人方位名,面朝南时,东为左,西为右。名都,著名的都会。

竹西:竹西亭,扬州名胜之一,在扬州北门外。杜牧《题扬州禅智寺》诗:“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

少驻,稍作停留;初程,初段行程。解鞍少驻初程,停下来看一看时,看到了什么呢?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当年扬州那春风十里的繁华街道,现在都是野麦青青。春风十里,指昔日繁华的扬州道,借用杜牧《赠别》诗:“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这里写的是昔日的繁华。

“春风十里”是作者想象中的虚景,“荠麦青青”是作者眼前的实景。想象中的繁华如今变成了一片片野草丛生的荒地。极其鲜明的对比!一边是繁华热闹,一边是萧条冷落。词人心中充溢了昔盛今衰的感慨和感时伤世的意绪。是什么造成的呢?

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说 “犹厌言兵”的“厌”字,写得极其传神。 “无数伤乱语,他人累千百言,无此韵味。”

胡马窥江,指金兵进犯长江北岸。宋高宗在位时,金兵两次南下攻宋,扬州均遭劫难。

“废池乔木,犹厌言兵。”赋予无生命的景物以人的情感,仿佛那废毁的池台和残存的古树都在控诉着对战争的厌倦,“木有如此,人何以堪?”(《世说新语・言语》)有知有情的人民对这战争的痛恨与诅咒,当然要超过“废池乔木”千百倍。

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临近黄昏,凄清的号角声在寒风中响起,回荡在这座凄凉残破的空城。如何能不令人无限悲怆?

“黄昏”“清角”“空城”等意象有伤感、悲痛的意味,渲染出一种凄凉、孤寂的气氛,也衬托出作者此刻沉痛的心境。

“寒”的意思是寒冷,凄清。凄清的号角声在寒风中响起。这个词运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突破了语言的局限,以感觉写听觉,凄清的号角声和周围的寒气合二为一,更加表现出扬州城在受到战乱摧残后的衰败、萧条。词人也为之心寒。

03下片: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

下阕笔锋一转,遥想曾在扬州留下无数经典诗篇的风流才子杜牧,就算穿越到扬州,见到此情此景,恐怕也要惊恐不已。

杜牧曾快意游赏扬州。唐文宗大和七年到九年,杜牧在扬州任淮南节度使掌书记,度过了一段风流时光,因此,杜牧的名字也和扬州城捆绑在了一起。

须惊”的原因是看到了这满目疮痍,何等凄清荒凉,何等令人心痛!与以往杜牧笔下的繁华盛景形成强烈对比。

这也是姜夔的感受。姜夔游历兵火荼毒的扬州,是实实在在的触目惊心。借杜牧言自己,借他人酒杯,浇自家块垒。

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

纵使有写出“豆蔻”和“青楼”美好诗句的才华,也难以表达出面对这扬州残破景象的悲痛之情。

杜牧《赠别》诗:“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遣怀》诗:“落魄江南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一方面从杜牧的角度看,假如他面对这满目疮痍的景象,自然是难以写出赞美扬州的美丽诗篇的。

另一方面,从姜夔的角度看,他纵然有过人的才情,置身今时今日的扬州,内心的痛苦也难以完全抒发。

难赋深情相对于须惊,更进了一步。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二十四桥仍然还在,桥下江中水波荡漾,凄冷的月色,寂静无声。

“荡”字联结起名桥、冷月,静中有动,摇荡在寒冷的江水中的桥和月亮,似乎是在默默无声中,倾诉着对往昔的怀念,和对今夕的伤感。

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诗有“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萧”句,因相传古代有二十四个美人吹萧于桥上,所以有此句。所写是明月当空,萧笙聒耳,何等热闹!

而作者这里满怀凄凉的情感,如泣如诉地写道:二十四桥仍旧,但桥头没有了吹萧的美人,只冷月浸在冬至日的水里,整幅画面无声无息,冷绝凄绝。

当年箫声,风流俊美。此时无声,显得荒凉;两相对照,昔盛今衰之感又表现出来了,“黍离之悲”渲染的愈加浓烈。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想到桥边的红芍药鲜花盛开,不知年年有谁欣赏?为谁而生呢?

桥还是那二十四桥,明月化为冷月,玉人不知何处,强烈的物是人非之感啊!

红药,也称为芍药,芍药花作为一种意象符号,最早见于《诗经》:“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芍药",古代男女交往,以芍药相赠表达结情之约或惜别之情。

魏晋南北朝是芍药文学意象的另一个源起,以拟人化的手法,将芍药喻作风情万种的美人,以致后人用“芍药笼烟”来形容美人的娇媚。

又因为芍药开于暮春时节,当它开始绽放时,百花已开始凋谢,有寂寞之情。因此往往又成为落寞、凄凉之境的反衬,令人感慨昔日美好时光的不再。姜夔在《扬州慢》中“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在这里,娇艳的“桥边红药”却反衬出扬州空城里寒水自碧、景物萧条,颇合“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之意。

此句收束全诗,宛如一声哀叹,给人回味不尽的伤感。

姜夔选用了大量清空冷寂的意象,营造了悲凄惨淡的氛围,化用了杜牧的典故,反复对照昔日之繁华与今日之破败,毫不逊色于诗经中的“悠悠苍天,此何人哉”的悲号。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通过简信或评论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04,921评论 6 478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87,635评论 2 381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51,393评论 0 338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4,836评论 1 277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3,833评论 5 368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8,685评论 1 281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8,043评论 3 399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6,694评论 0 258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2,671评论 1 300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5,670评论 2 321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7,779评论 1 332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3,424评论 4 321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9,027评论 3 307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9,984评论 0 19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214评论 1 260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5,108评论 2 351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2,517评论 2 343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