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个在黑暗中大雪纷飞的人啊!
―― 木 心
(1)
北方的天空,飘起2018年的第一场雪。
堂弟在内蒙古办家具厂。
他打电话告诉我,刚进入十一月份,内蒙古就开始下雪了。
夏天来内蒙看草原,冬季到内蒙看雪景。
早几年,堂弟赚了钱。
兄弟聚会、电话聊天,他总是绘声绘色地向我描述内蒙风景:到内蒙旅游,最美有两季。夏季去大草原,看辽阔无边的碧涛翠绿;冬天去大青山,看漫山遍野的银驰蜡象。
这次电话里拉家常,他不再动员我去内蒙古旅游观光,只是向我倾诉,他目前的处境。
每逢过年,堂弟回家也会邀请我去北方转转。看着他真诚而热烈的言语表情,我脑海会闪现,抽空去趟内蒙的念想,随后转念即逝。
漂泊北方天地间,堂弟不易,我不愿给他添麻烦。
多年背井离乡,堂弟在内蒙古开办起小型家具厂。大草原的四季,在他眼里应该是再熟悉不过的景色。我却知道,他其实很少去游玩内蒙古的景区,除了招待亲朋戚友光临。
堂弟告诉我,今年环保督察对办厂的要求很高。他的工厂需要添置一套环保设备,投资大概一百多万,厂区更新环保设备后,还要申报环评手续,整体投资预算接近二百万。
堂弟租赁的工厂面积不大,这些年他赚的钱基本都投入到物料采购与经销户的往来赊账。按照环保督察的要求,面对如此大额度的资金投入,他遭遇到了周转资金瓶颈。
堂弟的工厂,该何去何从?
雪花飘落的冬季,堂弟徘徊在如何筹钱还是关门大吉的雪地里,千指愁肠,万般踌躇。
遇上老天下雪的冬季,可以生炉取暖。
遭遇经济寒潮的时期,不可轻举妄动。
叔叔告诉他,量力而为,伺机而行。一家大小,都要靠他吃饭。瞎折腾,那可不行。
堂弟应该知道,咱老家好歹还有几分薄田。
(2)
初冬的南方,连续的雾霾。
我站在午后街边,望不清街道另一边。
下午四点,超市人潮人海。拥挤在汹涌的人群中,匆匆给孩子买副口罩,匆匆选择逃离。
小孩闹着还要去书店。
她知道,有益学习之事,我习惯二话不说。
小时候,我特别喜欢去新华书店。
我们那个年代没有互联网的概念,新华书店里琳琅满目的书刊,是学子们徜徉沉醉的知识海洋。
我喜欢去那里翻阅书法、文学方面的书籍。读书年代的记忆,县城新华书店拥挤不堪,柜台也到处塞满,分门别类的各式书刊。
记忆深处的新华书店,书刊不计其数,汗牛充栋。
无论何时去书店,那里总是人头攒动。
读书的人们,络绎不绝。
这里的读者,有老人、大人、女人与孩子们。大家很安静,或读书、或买书,彼此井然有序,彼此互不干扰。
踏入装潢一新的新华书店,一行醒目的“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浮雕文字,凸现眼前。
书店二楼扶栏悬挂“2018书香湘阴-全民阅读活动”的写真文字,跃入眼中。
行走在铺满木地板的大厅,听不到细微的脚步声,眼前只看到一位大妈在静静翻阅书本。
环视大厅右侧,这里是仿古简约装饰风格的选购阅读区。靠近玻璃橱窗,摆放着三四张桌子,五六个读者正在旁如无人的埋头阅读。
散座旁间隔着书架,错落有致,穿梭自如。
从前,这里是一排排长长的书架,到处摆放着的书籍堆满了长架。一条狭窄的过道,人们需要侧身而过,弯腰查询书籍,显得拥堵。
沿大厅直入,小孩直奔儿童读物区。
每逢周末,这里的孩子很多,走动的,站着的,坐着的,家长陪着的。
相比大厅,这里显得热闹。
新华书店的灯光效果不错,LED的高科技节能环保灯,照射着整个书店内,灯火通明。
环保节能效果,既节省电费又辉煌大气,清晰阅读还不伤视力,如此书香门第环境,彰显高雅,着实难得。从前的日光灯,映照着慢腾腾的读者脸庞,连灯光都显得落寞。
“请小朋友自觉把阅读完的书籍不要乱扔,请摆放回原处。”
身穿工作服的管理人员,背着双手跺步阅读区。她柔声细语喊着,乱丢书籍的顽皮孩童。
低头摆弄着手机的妈妈,神情专注。目无表情的妈妈,发呆走神。盘坐区,摆放着孩子们的鞋子,东一只,西一只,感觉有点凌乱。
孩子跑去读书,我折回大厅。
顺着大理石的楼梯间,漫步行走在书店的二楼,偌大的环形二层,冷冷清清。稀稀朗朗的书架,也摆放着齐整整的书刊,这里的读物,实在太少。
寻思给孩子买点书法、素描等启蒙书刊。
绕了一圈,这里基本都是课堂课本读物,找不到我想要的书籍。
我有点失落,不禁怀念起,曾经的书店二楼,曾经的熙攘学子情景。
如今,这里难得有如此优美的环境。
我转身走向大厅,开始寻找传统文化读本。这里很清净,碎片阅读,可以打发时光。
大厅满眼红色读刊,于我而言,索然无趣。
走马观花。
翻看着有关家乡古人左宗棠的读本,还有现今家乡散文家李清明的书籍,感觉很欣慰。
这里有家乡文化名人的读本,挺好。
腹有诗书气自华,可惜我本不是读书人。
如今的书刊,包装越来越精致,价格也不菲。看着这些动辄标价上百元的精美书籍,我望而却步,默默将它们摆放回原处。
如今来书店看书的成年人,似乎越来越少。
如今自我标榜文化人之流,似乎越来越多。
步入互联网时代,县城新华书店也开始与时俱进。书店管理人员告诉我,这里基本以售卖教科书本以及辅助读本为主。
我找寻传统文化读本区,终于发现了《史记》、《春秋》等读本,它们俨然已成装饰品,静静躲在茶室区沉睡。《资治通鉴》、《古文观止》等传统文化读刊,却不见踪影,遭遇时代变迁,它们已经落荒而逃。
文史两司马。
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读本,书店应该有司马迁、司马光的著作。老子、孔子等先贤大德的著作,也遭遇冷落。
我不知道这些大咖人物,若在天有灵,知晓遭遇当今世界的此等冷落,他们会作何感想?
或许,阅读纸质书本,已经被时代淘汰。大数据时代,下载电子书,更方便人们阅读。
我喜爱阅读印刷本书籍,感觉更有滋味。各有选择,喜爱读书则好,不必拘于形式。
(3)
天色渐黑,迎着寒风,我和孩子徒步回家。
“好冷,好冷。”
孩子缩着脑袋,喃喃自语。
她搓着双手,随即插入裤袋。
“老爸,这天是不是要下雪了?”
透过口罩,我看到她天真的眼神,充满疑问地望着我。
“这么怕冷啊?天又没下黑雪。”
我笑着回答孩子,跟她解释关于下黑雪的家乡俗语。
下黑雪,那是家乡老人戏谑怕冷之人的俗话。
雪,本是白色的,谁见过下黑雪呢?这话大意是讽刺、挖苦怕冷的懒惰之人吧!
“老爸,天这么阴冷,雾霾这么厉害,不一定就不下黑雪哦!”小孩顽皮的向我回嘴。
是啊,孩子。下雪好,哪怕是下黑雪,这天空或许可以少点雾霾。
沉默中,我紧紧拉着孩子的手,自言自语。
(4)
母亲告诉我,昨夜凌晨四点,冬雷震震。
酣睡中的我,全然不知。
母亲说,半夜三更冬雷声,十个牛栏九个空。冬夜打雷,预示这个冬天,家乡会下大雪。
有人说:在世间,本就是各人下雪,各人有各人的隐晦与皎洁。
窗外下着雨,北风和着雨滴,敲击着玻璃窗。
我喜欢听着风声雨声,陪伴我入眠。
朋友圈,她从衡山顶发图,貌似有雪景。
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
午夜狂奔的蜗牛,想起去年黄山的雪景。
今夜的黄山,哪里下雪了没有?
我想陪她去看雪。
听说那里的雪,最洁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