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读”占鳌头
河南省柘城县第二实验中学 刘西峰 邮编:476200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语文教改如火如荼,教学流派精彩纷呈,课堂教学有声有色,我们的语文教学一直在走科学化的道路,在追求效率上下功夫,应当说,追求教学效率并没有错,可是,为什么追求了几十年以后,语文课看起来越来越科学了,我们却还在大声疾呼:语文教学少、漫、差、费,语文教学效率低。我们的语文教学究竟在什么地方出现失误了呢?
笔者认为,我们的语文教学最大的失误就是忽视了以读为核心的优秀传统的教学方式。尽管我们的许多教师都认为读非常重要,可在实际教学中,却重视不够:要么教师从“满堂灌”、“满堂问”到“满堂练”;要么学生热热闹闹地表演课本剧;要么学生轰轰烈烈地辩论(其实大多都是由老师精心设计好的,学生仍旧处于被动,洪镇涛先生把这种现象形象地描述为“替别人种责任田”),一节课下来,不少学生甚至连课本都没有打开,更别说学生亲自读一读了。如此的语文教学,学生又能得到什么实惠呢?这跟备了一桌山珍海味,主人只是向客人介绍如何如何美味可口,然后让厨师端走,而不让客人亲自去品尝佳肴的美味有什么两样呢?这是一种急功近利的做法,我们的学校和教师再也不能为了一时的利益而牺牲学生一生的利益了。素质教育呼唤把课堂还给学生,把语文还给语文课,把琅琅书声还给语文课堂。语文教改应该拨乱反正,正本清源;语文教改必须首先立足于民族化、吸收传统的语文经验。语文教改归根结底要引导学生去读,读作为我国传统教学的成功经验,虽是老调,却是名曲,该弹还要重弹。
一、诵读,是学好语文的根本
我们现在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大多有一个共同的倾向,那就是追求常规教学的程序化,这种倾向容易给我们的语文教学带来一个很严重的危害:追求共性,抹杀个性。这个“个性”就是我们的祖先留给我们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诵读。
我们伟大祖国的语言——汉语,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最丰富美妙的语言之一。它的每个音节都带有音调,它的每个词汇都富有表现力,他的每个语句都具有鲜明的节奏,富有音乐性。汉语这种特有的音韵美,决定了汉语特别适合诵读。“诗经”、“楚辞”、“离骚”、“汉赋”、“唐诗”、“宋词”、“元曲”等,如果不靠诵读,就很难感受其声律,体会其词语,更不要说潜心涵泳,领会其神韵了。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也正说明了诵读的功效。通过诵读,我们可以抓线索,理思路;可以析意境,明主旨;可以品语言,悟特色;可以欣赏自然界的奇观壮景;可以领略社会生活的千姿百态;可以包览辉煌灿烂的民族文化;可以领悟汉语独特的音韵美。宋代大学问家朱熹在《训学斋规》中曾指出:“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读一字……只是要诵读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朱熹的话从一个角度反映出古人对诵读作用的认识和诵读在学习实践中的应用。苏轼也曾在一首诗中形象地道出了“读”的作用:“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只有“熟读”,方可“精思”。古人把学习称为“读书”、“念书”实在是抓住了学习语文的根本,把诵读作为我国传统教学的成功经验。是符合语文教学的特点和规律的。我们的语文教改怎能为了追求“共性”而扼杀自己的“个性”呢?这不跟“邯郸学步”一样让人可笑、可悲、可叹吗?
二、诵读,是培养语感的必由之路
语文教学的终极目的应是培养两种能力: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即听、说、读、写的能力。而语感又是听说、读、写、能力的根基,是语文素质的核心。语感敏锐者,在听、读时能迅速捕捉到言外之意;在说、写时能以丰富的语言准确地传达信息,就能“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可眼下我们的中学生又是怎养的一种情形呢?他们从小学到中学,学了十多年的语文,花费的时间也不算少,然而写起文章来,文句不通;读起报纸来,结结巴巴;讲起话来,语无伦次。这些可以归结为学生的语感较差。诵读,则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语感。通过诵读课文,学生能读准字音,读通词句,读准语调,读清思路,读顺文气,读懂句意,读出情味。在琅琅的读书声中,自然就能把古今语言的精华占为己有,经过内化、吸收和储存,死的语言材料自然就会慢慢转化为活的语感能力。具备了这种能力,理解能力和运用能力自然就会随之增强,而且还可以增强对语音、语义、语体、语法和修辞的感受能力。
三、诵读,是提高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
中学语文课本中所选的文章,多是为人们所公认的文质兼美的精品,其语言简洁优美,准确鲜明,且具有绘画性、音乐性,文字讲究内蕴力,托物言情,言简意丰且很微妙,不通过诵读是很难体会其中的意蕴、欣赏其中的美感的。
诵读课文是先出于口,再入于耳,然后了然于心。通过诵读,枯燥的视觉文字转化为生动的的听觉声音,学生随着文情的起伏,语调的变化,和谐的音韵,很容易读出文章的感情基调和韵味之美,读活那些具有“诗眼”、“文眼”作用的词语,激活学生们的联想和想象,诱导他们在脑海里再创造活灵活现的艺术形象,使他们从无声无色的文字中“听到”、“看到”有声有色的审美对象,捕捉到飘忽微妙的美感,领会课文中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蕴,从而获得高层次的审美体验,这样,才算真正达到对课文的了解和欣赏。
四、诵读,是培养写作兴趣的酵母
人们常说书读得越多,写起文章来就越顺手,就越有灵感,正如我国唐代伟大爱国诗人杜甫所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其实,写作是诵读的自然结果。人们在诵读中准确地读出词语、句子、段落之间地逻辑停顿和逻辑重音,读得琅琅上口,抑扬顿挫,声情并茂,作者表达的意思、抒发的情感自然就会像春雨一样“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了。我国古人对这一过程有深切的体会。曾国藩在《家书家训》中写道:“先之以高声朗读,以昌其气;继之以密咏恬吟,以玩其味。二者并进,使古人之声拂拂然与我之喉舌相习,则下笔为诗时,必有调凑赴腕下”,久而久之,就会产生这样的功效:古人之言“若出于吾之口”,古人之意“若出于吾之心”,古人文章也“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了。可见,诵读对于写作是多么的重要。只要我们书读得多了,熟了,写作时就可以“风行水上,自然成文”了。
总之,语文教学,“读”占鳌头。如果语文教师都能在“读”上做文章,把读放在首位,让学生在对汉语的诵读中体会其优美的节奏和韵味,久而久之,必会使学生对语文产生敏锐的感受力,“诵读”这道语文大餐也必将给我们的学生的成长带来丰富的营养,使我们的学生在语文教学这块乐土上自由、快乐、健康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