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拆解——攻击性情绪(1)

本篇基于班杜拉(Bandura,1997)社会学习理论——人们对攻击的学习不仅发生在亲身体验其后果时,通过观察别人,人们也可以进行同样的学习。像很多社会行为一样,当看到别人表现攻击行为并没有受到惩罚时,我们会习得攻击。


攻击行为分类:

攻击行为可以被分为两种,一种是由愤怒引起,以伤害为目的的故意性攻击;另一种是用伤害作为达到其他目的的一种手段的工具性攻击。(参考社会心理学)

按照主被动区分,攻击行为可以区分为主动攻击和被动攻击。主动攻击通常是就是我们通常说的直接发泄,包括暴力的语言和行为,比如批评、指责、怪罪、威胁、谩骂甚至身体暴力等。被动攻击则是一种相对隐蔽的攻击,主要通过装可怜、苦肉计来激发对方的负罪感,甚至自伤自残,让对方产生罪恶感。以及消极怠工,不合作,漠视等消极对抗方式。(参考亲密关系管理)


攻击行为的产生:

班杜拉认为,攻击行为是由挫折、疼痛、受辱等令人不快的体验激发的,这些体验在情绪上把我们唤醒。但我们是否真的选择攻击性行为还取决于我们对结果的预期。当攻击看上去比较安全甚至会带来好处时,我们在被唤醒之后就很可能会那么做了。

经伦纳德·伯科威茨修正的挫折—攻击理论简图

攻击的社会学习理论

敌意性攻击要素


攻击行为的案例分析:

以校园霸凌为例,A转学到一个学校,在某天因纠纷被B打了一巴掌,且被围观。其后A没有继续追究,B却开始在背后恶意中伤污蔑,并且班级内迅速站队纷纷孤立A,随意怀疑并质问和指责A偷窃。A据理力争,并且全部驳倒,仍然不被信任,继续被孤立和造谣。


请问这个案例中B与同学的恶意来源?

1. 从社会心理学角度讲,A的转入会使班级内部形成至少会产生三个派别——与A交好,对A无感,莫名厌恶A。而在A成功融入并适应这个环境之前,这个生态尚未形成和稳定,所处的局面是群体外部的A和群体内部的其他同学。而群体内部人员与群体外部人员之间的交往更能引起情绪的变化,也更容易激发更多焦虑和其他消极的情绪。

2. B当众殴打了A,非但没有感谢A不计较,反而事后变本加厉。以及明知A被冤枉但依然坚称是A的过错的其他同学。现实中这种情形屡见不鲜,施害者逃避责任,将过错推卸到受害者身上,“如果不是你……我又怎么会……”,事实上自己的情绪和行为都是由当事人自己主导的,并不是对方的责任。

为什么会是这样令人不解的结果呢?因为他的行为使他产生了认知失调,认知失调产生的痛苦和羞愧使他逃避并且推卸责任。他们的错误行为破坏了他们对自我的完美想像,由此产生挫败感,挫败感加上可实施的条件,最终发动攻击行为。

同时,在一个有害的环境里,与群体的相互作用(作为攻击来源或攻击目标)会将个体的攻击倾向放大。由此,校园霸凌的局面形成。


如何阻断这种攻击行为?

攻击行为的产生需要同时具备两个条件:情绪唤醒+结果预期。

从攻击者角度讲:1.降低情绪唤醒的敏感度,也就是培养所谓的钝感力。2.如果是高敏感人格,可以多注意自己的一些小的愤怒,梳理愤怒原因,对症下药。

从被攻击者角度讲:1.阻断对方的认知失调感。如果是某个问题导致的攻击就解决那个问题。2.让对方知道自己不好惹。


后续再继续梳理……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