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下定决定转专业,那么一下这些事情是你要去做的。
1、了解你心仪的专业
(1)就你想学的专业名称进行网络搜索,如果你发现专业介绍里面有不懂得专业术语,那么不要继续搜索,知到了解这些术语的大概含义为止。
(2)去学校官网看看专业介绍。
(3)去学校官网或教务系统查阅该专业的专业课目录和教学大纲,深入了解学院开设了哪些专业课以及这些专业课能解决什么实际问题。
(4)去知乎搜索所学专业的关键词,看看能否找到你想要的的有用信息。
(5)搜索关键词“专业名+就业”,看看能否搜索到有启发的文章。
(6)请教几个师兄师姐,问问他们对所学专业的看法。
(7)关注一下回学校做讲座的校友,尤其是那些有影响力的校友,在领英,百度百科上搜索他们的信息,了解他们的职业发展路径。如果可以的话,你应抓住讲座提问机会当面向他们请教。
(8)下载在行APP,用你所学专业的关键词搜索,看看能否找到好的行家,争取有机会约见一次。
如果有一天,你要考研,那么你还可以多问自己这样几个问题:
你考研的专业是学校的强项专业吗?(可以查询专业排名)
这个专业需要上什么课程?(可以查询教务系统)
心仪学校专业的研究方向和其他同学学校有什么不同(可以查询官网或者询问该专业的学生)
没门课的老师都是谁?这些老师的学术背景如何?(可以上学校官网了解师资力量)
任课老师的课题多不多?(可以上中国知网搜索他们的论文)
能不能约到学长学姐,听听他们对老师的评价?(研究生阶段,同门学长学姐对老师的评价是最准确和中肯的)
你有没有机会去学校旁听这些老师的课?(听课可以让你接触老师本人和了解他们的教学风格)
2、熟悉转专业的规则
专业不是说转就能转的,你要了解具体的规定。每个学校都会出台有关转专业的文件,一般会发布在学校的官网的教务系统网站或学生手册上。
一定要记住:正式发布的文件比道听途说的传闻要靠谱,学校官网的消息比师兄师姐的口述更准确;同样,渠道发布文件的时间越近越好。
你如果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就要赶紧去请教教务老师或负责老师。如果院级的老师回答不了你就去问校级的老师,你无需担心自己跟老师不熟悉,也不要怕老师不愿意回答。
你要对自己的未来负责,他的工作职责要求他必须详细为你解答疑问,例如:
转专业的比例是多少?
是否需要安排统一考试?
考试安排在什么时间?
对原来专业的GPA或成绩有没有要求?
这些问题都很重要,将最直接影响你转专业的准备工作。
我们可以输在技不如人上,但不能输在不懂规则上。
你需要找到学校的相关规定,认真阅读并完成一个行动方案,我的条件是否已经达到要求?如果没有的话,那么我该怎么做?我现在可以做什么?我下一步需要做什么?
学校每年的转专业规定有可能不一样,但不要等到文件发布了才开始行动。学校流程每年都差不多,因此你要尤其留意上一年度的转专业通知。等到最新的通知发布,你应该有所准备了。(当然,新文件出出来以后,你要是要一字不落地加以阅读和对照)
3、转专业成功后,要加快学习,追上进度
转专业之前,你不仅需要做很多的工作,还要把自己的本专业学好。某大学的转专业规定中,其中有一项要求就是“学习成绩在本专业前20%”。
有的同学就郁闷:“我不就因为学不好才想转专业嘛,我要是能考进前20%,那我还转什么?”
殊不知,大学的学习逻辑是不论喜不喜欢某个专业,你应该有良好的自学能力把他学好。
对于中途转专业的同学来说,这点尤其重要,学生在大一学的大部分是基础课,而一个连基础课都没有学好的同学,很难让学校相信他有良好的学习能力且能够适应转专业的挑战。将来到了职场,自学能力更重要。比如,我早起并不喜欢做PPT,但是因为工作需要,我不仅学会了PPT,还学会了教PPT,现在已经把“教大学生做PPT” 做成了一项小事业。
转专业成功后,我们还要付出加倍的努力,因为转专业一般会安排在第一学期结束后。也就是说,你会比其他同学落后一个学年,所以你必须用剩下的三年学完别人思念所学的专业知识。
值得欣喜的是,转专业并不意味着从头开始。很多公共的学分是可以直接认定的,专业课的学分也可以转为选修课学分。而且,你用一个大学的时间,体验了两个专业的学习氛围,认知了两个专业的同学,很可能你还会把原专业的知识迁移到新专业中来,从而大发现新的乐趣。
加油吧,青年!为自己的选择负责,为自己的愿望拼尽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