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记前言】
疲于奔命的日子告一段落,经历了一段时间的整理和重新规划,生活又开始忙起来了,只不过是不一样的忙法。可以说,从现在这个时间开始,所有我在做的事,都不是因为单一目标而努力了。小农经济的思维要渐渐的转化,这个过程并不简单。
从小到大,我们过得都是单一目标的日子,考上好高中,考上好大学。量化的评估体系占主导,考试的内容在不断更替,成长的轨迹也在向前。初中和高中似乎大家都整齐划一的三点一线,偶尔的八卦和青春荷尔蒙是那段时间里最精彩的染色剂。等到大学,虽然看似选择很多,但其实大多数人走的都是同一条大道,无非就是社团活动、学习、恋爱,然后升学/工作。极小部分爱冒险的人选择创业,那自是风景独好的小道了,不了解多言无益。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空下来就喜欢思考一些东西。一些东西,东东西西,似乎输入到一定程度,就会有输出的欲望,即使输出的有时候极为零碎,天马行空了。
【当你遇到问题的时候?】
1.你可能根本就不知道问题是什么
我们常常会有莫名的失落,可能只是今天天气不好,可能只是图书馆的位置被人占了,可能因为今天起床落枕了。其实当你认真的问你自己,为什么心情不好的时候,就像无人问津的一个不断哭泣的婴儿突然被发现并捡起来一样,悲伤会因为你的寻觅而渐渐减弱。这样思考问题的方式有一个极大的弊端,对情感的感知能力越强,拥有大起大落的心情的能力就越弱。因为当你大笑或者大哭,或者躲在角落里摸摸委屈的时候,总有一个天使出现把你抱在怀里,摇啊摇,归于平静。
2.发现问题的所在了,不知道如何去解决
这样的情境更为常见一些。比如我明明知道我很内向,但就是不知道如何去解决;或者我明明知道这样做是我的不对,可是我不知道如何去道歉;我知道我常常因为焦虑而失眠,有什么好的办法吗?问题的核心在于找到-搜集-分析-内化-解决。现在我们已经完成了第一步,那么第二步就是尽可能的搜集信息。第一步的实现是困难的,万事开头难嘛。有了主题以后,问题的解决也就完成了一半了。搜集的渠道有很多,别人的建议/相关的书籍/网上的课程等等,当你有了足够的知识储备以后,就应该分析这些信息能够对你的问题产生什么帮助?是否有针对性的解决了问题的一些方面。这个时候可以把有用的东西零碎的记在本子上,没有关系。因为下一步内化,会需要你整理。零碎的知识就像被你随便丢在书上的文具一样,免不了丢失和遗忘。只有将他们归档,才能够有效的内化。那么如何归档呢?方法当然有很多,可以横向归档,比如书摘/课程笔记/建议记录等,也可以竖向归档,比如最有用的,也许有用的,备用的。内化以后就像小树苗有了根,就可以进一步实践了,实践过后,必要的反馈是需要的,它能够帮你做得更好。
3.我知道解决方式了,但是我就是不想行动
如果是这样,那你的问题就不在问题本身了,这是人的天性-惰性在作祟。拖延和惰性看上去一样,但其实本质不同。惰性是本质上的东西,是人的劣根性,就像每个人身上都有癌细胞。但是拖延是外在的形式表现,糅合了很多其他复杂的因素,比如个人的完美主义、对问题的厌恶和排斥等等,拖延就像是癌症,没有具体的病因,或者说具体病因因人而异。那么是否就无可救药呢?答案是否定的。意志力的效果甚微,消耗很大,就像化疗一样,短期见效快,长期看来,只有少数自身抵抗力强和身体素质好的人能够痊愈,大多数人反为其所累。我们要做的是现在开始,一点点改变。就像刚刚骨折的病人开始学走路一样,一步一步,用每天5分钟,10分钟的小目标来改变自己原来的习惯和生活方式。不要担心来不及,不要担心收获甚微,你走出的每一步,都让你离原来的那个自己远了一点。就算有那么几天状态不好,不想动,你也在脱离原来那个自己的路上,这时候回头看看走过的路,也许更有动力前行。在这条路上,如果有同伴或许会轻松很多,但如果没有,也没有关系,自己每天记录自己的进步,每天和昨天的自己虔诚的告别,和明天的自己问好。
人无完人,人不可复制。每一个人来到这个世界都有着自己的小宇宙,光是这一点,就已经很了不起了。当你遇到问题的时候,多和自己对话,比一味的苛责、失落或者焦虑,要来的好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