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看了非暴力沟通这本书,并写了思维导图,还在今天早会上进行了分享。很喜欢这样学习与运用相结合带来的收获,让我对知识点铭记地更加深入。
之前给自己贴的一个标签就是不太醒目,听不懂别人的话外之意,当时想到的更多是自己揣摩不到人家的意图,拍不上马屁。但现在理解更深的是,在沟通中需要看到自己的需要跟对方的需要,并准确的抓住对方的请求跟表达自己的请求。
我们在说话时,经常是只听到对方的命令或请求,并对着这一句话直接做反应,感受也很直接,回应也很直接,但经常双方都词不达意,这就是失败的沟通,需求不满足,还少不了生了一堆的怨气。
这也我的家人沟通中常出现的问题,也是我一直忽视了的问题。每次对话背后的需要是什么,是接纳、是理解、是认可、还是关爱,我们都忽略了。我之前一直觉得对我爸妈好,是觉得我给什么(金钱、物品、问候),他们就应该开心的收下什么。如果他们拒绝,我就觉得被评判、被否定了,要不生气、要不伤心,不联系一段时间,等我平静了,在想想给他们一些什么。
但是很多时候,当下的他们真正需要的是什么我是没有探究的。是不是需要我认可、夸赞他们?需要我坚定的承诺?需要更多的谈心,让他们了解到女儿对生活有规划,未来没那么糟糕?需要我们肯定、感恩他们这么多年的辛苦付出?这些都是需要更多静下心来同理他们的。
我过去的思维、行为惯性也是缺乏了自我同理,别人的一句话或者一个行为,就会让我有强烈的反击倾向,评判、指责、自责或者躲避,但是这些反馈不仅不能满足我被认可、被包容、被关爱的需要,也不能满足对方的需要,所以只是能量消耗。但是如果我换一个方式给反馈,就像打羽毛球一样,双方能够有效沟通多几个来回,那么结果可能就不一样了。
最后想说,学习智慧、看书、写作一起进行,真的是太棒了。